文—鍾文榮
前幾天報紙財經版出現「1元硬幣,身價1.26元」的新聞標題時,這則新聞的確相當引人注目,尤其在現在,不管是什麼投資管道,能夠在短期內可以有26%的投資報酬率,的確不簡單,更甚的是,五角硬幣的身價竟然高達0.93元,86%的報酬率更是引人側目。不過,想獲得這些報酬率的條件也不簡單,是要熔掉以「噸」為單位的硬幣才辦得到時,恐怕還要有閒、有功夫,有毅力才辦得到。
不過,重點是怎會硬幣的「身價」會高於「價值」?
經濟學上有個著名的格萊欣法則(Gresham's Law),也就是著名的「劣幣驅逐良幣」的故事。所謂的格萊欣法則是說,當一個政府發行劣等硬幣時,由於過去的舊硬幣(良幣)的成色較好,因此民眾會大肆蒐集舊硬幣熔毀來套利。不過,台灣現在這個現象並不適用格萊欣法則,因為中央銀行並未發行劣幣,只是湊巧目前的貴金屬價值攀高而已,這種現象不太容易發生。
不過,格萊欣法則的劣幣驅逐良幣現象,在管理分析上經常出現,通常是只見舊人笑,不見離人哭,用來描述好的員工留不住,剩下的都是一些沒競爭力的員工。
的確是這樣嗎?也許這樣的形容並不充分。
人員流動的理由與背景相當不一,不過有一種現象很像格萊欣法則的背景。當員工發現他的身價,也就是本身的貢獻度、專業度等因素的總和,高於公司付給他的價值,也就是薪資時,一有機會很容易發生離職換東家的誘因。通常很多人會以職場道德等等因素批判跳槽的行為,但換以理性的經濟思維來分析方可以瞭解到,當現有工作付出與報酬不對等時,久而久之他的工作效率不低落才怪(這是一種自我調整現象),所以留了對公司也沒多大好處。這種現象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不是機會成本變高,就是邊際勞動的投入與邊際報酬不等,離職跳槽的理由堂而皇之,看起來一點都不愧疚。
職場上常看到兩種人,一種在公司一待數年,另一種經常跳槽,這兩者都有存在的理由,也可能都有其背景與因素,但是一家公司的人員長年沒有流動的話,恐怕就有問題了。人員流動率低的情況通常發生在環境太過安逸,這表示公司沒競爭力,所以好員工發現他的身價高於價值時只好跳槽另謀他職,這叫良禽則木而居,留下來的員工當然是沒競爭力的;另一種情況是老闆付的薪水高於市場平均水準,員工當然不會流動,不過,老闆是聰明的,發生這種情況的機會真的不高,但也不竟然不會發生。
中國人對於形容職場的生態,文字的形容相當生動有趣,湊巧看到一篇大陸的管理評論,作者評論外商公司大量裁員的措施叫做劣幣驅逐良幣,並賦予一個不是很好聽也不乾淨的形容詞:「毛坑症候群(Cesspool Syndrome)」,形容留下的人一定會「佔著毛坑不拉屎」,毫無貢獻度可言。
筆者認為格萊欣法則中有一個重要觀點,就是「身價」高於「價值」,這本是一種相對現象。職場格萊欣法則並不是因為裁員所造成的,當企業以裁員的手段或成本控制的理由進行人員去留的處理時,卻又引進較低成本的員工代替時,離開的員工不見得因為自身的身價高於價值,或許只是理念不同使然。不過,當一家正常營運的公司的員工突然發現他的身價高於公司賦予他的價值時,職場格萊欣法則可能就容易發生,求去、跳槽的員工去追求更高的自我肯定或者是薪資與職位,那剩下的員工為何不會異動?有可能就是價值高於身價使然,而身價可以隱瞞,價值可以喊價,老闆選到最後卻印證了經濟學裡的「逆選擇」現象時,這可就是面臨到經營危機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