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一家老小為了看清境農場的「剪羊毛秀」,冒著可能會下大雨的風險,硬著頭皮還是上山去了,果然,還是下起大雨,但是幸運的是,剪羊毛秀還是如期舉行,一百元的門票費,算是沒有白花,心想,這一百元加上來回的油費,加上時間成本,只為了看一場剪羊毛秀嗎?
經濟學說,凡是選擇就有機會成本,不去清境農場,我可以選擇睡到自然醒,整天無所事事看雜誌,或者去找朋友哈拉一天,但這和剪羊毛秀比起來,我覺得去一趟清境所帶來的「價值」遠勝於其他,所以去清境農場是我最好的選擇。
離題了...
經濟學和清境農場賣的水蜜桃有啥關係?(這裡說的清境農場水蜜桃不是說清境農場『裡面』賣的水蜜桃)
經濟學說,當訊息不充分、不透明或者是不對稱時,擁有訊息的那一方將享有優勢。
那一天,我又領教到一課菜市場經濟學。丈母娘前後買了三盒水蜜桃,一盒在出口處,一盒在停車場處,另一盒在路邊,小販一定知道,這些來看剪羊毛秀的人,一定是「觀光客」,一年到頭了不起來兩三次,而且對水蜜桃的價格敏感度不高(一則由於資訊不足,這是經濟學的價格彈性),自然而然小販的最佳策略就是提高水蜜桃的價格。
照道理,清境農場的水蜜桃市場應該是獨占市場,只有清境農場的水蜜桃,沒有其他產地的水蜜桃,所以小販們賣高價是合理的,而且容易彼此通報,小販們是寡佔市場。
但是,總有價格破壞者。經濟學講寡佔市場容易出現勾結行為,但是也容易出現欺騙行為。
岳母的三盒水蜜桃,在出口處買的最貴,這時候價格訊息最不充分,所以買貴是合理的。第二盒水蜜桃在停車場買的,次貴,也合理,因為知道一些價格資訊。第三盒在路上買的,這有點學問了,小販可以賣很貴,也可以賣很便宜,因為會下來問價格的只有兩種觀光客,一則是買不夠想再買的,你賣他太貴,他可能再下去問,你賣他便宜,買的機會很高。一則是還沒買的,這可能會被其他人所左右,因為小販很難清楚知道他到底是前者還是後者,所以小販的最佳策略是賣便宜一點。
不過,令人難過的是,台灣人做生意的道德成分還是薄弱很多,尤其在觀光地區,回家檢視買的三盒水蜜桃竟然發現,第一盒(出口處,最貴的),老闆藏了一顆爛掉的水蜜桃。第二盒(停車場處,次高價),藏了低價甜桃比率高達1/3,這個最可惡,各位看倌一定要小心別上當。
所以說,消費者總是資訊不對稱的受害者!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