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文/怡克納米斯  《巷子口經濟學系列》 2007.03.06


這幾年來,景氣真的很差,但是大家的感覺總是和政府所公布的數字的感覺總是有相當大的出入,難不成這兩種「感覺」真的不一樣嗎?



有可能是這樣的,老百姓天天在社會職場裡打滾,問的是生存的經濟發愁,有道是「為了薪資強說愁」,但政府高高在上,恐怕體會不出有人燒碳有人跳樓、跳河自殺的生活窘境,和路有凍死骨悲涼吧。很現實的一件事,大部分的人荷包都縮水了,財富集中在少數人手上,同樣為社會奮鬥,但是得到的代價卻很不一樣。



每年的春節期間,總是要被內人拉到附近的廟裡燒香拜拜,添個香油錢,安個太歲、平安燈、功名燈,擲筊再求個籤,看看每年的運勢如何,但無奈的是神明每每要我多看點書,多讀點書,多寫點書,財富自會從書中來,看來還真是應了「書中自有黃金屋」這樣的古諺,幾年來的結果都是一樣,只差每個廟裡的籤文不一樣而已,是巧合嗎?真是奇也怪哉。





很新奇的是,如果我說到廟裡拜拜的人數和經濟景氣有關係的話,相信很多人都會認為我想太多了,但我想了想,既然供需之間在現實社會裡是既存的法則,那麼,在信眾與神明之間,是否也存有一樣的供需法則呢?



我相信,廟裡的廟公一定不會閒到沒事去統計到廟裡燒香的信眾人數,這大概是個無聊又很浩大的工程,不過呢,他大概可以從奉獻箱、販售金紙和香燭這些「收入」來評估一下消長的情況。




 廟裡奉獻箱裡的香油錢其實都是信眾們自由捐獻的,因此呢,當信眾們比較「有錢」時,很顯然地大家比較有「能力」去奉獻箱捐錢,或者多募到一些款項。而廟裡有了錢,就可以擴建,或者作一些整修,多辦很多宗教活動,這當然是每個廟裡所「樂意」見到的景象。所以說,當社會景氣比較好,大家收入變多的時候,捐點香油錢,想必無傷生活經濟,口袋裡多少也會掏點錢去捐獻,反過來說,當社會不景氣的時候,大家收入當然變少,從口袋裡掏錢出來,想必意願會降低。





有什麼證據可以證明上面種推論呢?其實,這幾年從南到北都有舉辦擲筊比賽,只要連擲出最多的「聖杯」,不是得到轎車就是摩托車,不只是寺廟很熱衷,連信眾都很熱情



那麼,擲筊比賽為的是什麼呢?



其實,坦白講,這是寺廟的一種行銷活動,為的就是希望多募得一些香油錢。



對照來看,以前寺廟不曾出現這種比賽活動,現在為何出現這種比賽活動呢,還不是景氣的關係,當景氣愈差的時候,寺廟的收入就變少了,透過活動來募款到不失是一項不錯的考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r.Economics 的頭像
    Mr.Economics

    Mr.Economics巷子口經濟學

    Mr.Economic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