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和平獎偶爾引起議論,諾貝爾經濟學獎引發的爭議更大,不少人對經濟學獎嗤之以鼻,連好幾位經濟學獎得主都主張廢除諾貝爾經濟學獎,主因是這個獎項嚴重脫離現實。
經濟學獎不屬於100多年前諾貝爾設立的五個獎項,是1968年瑞典中央銀行為了紀念成立300周年而設,正式名稱叫瑞典銀行諾貝爾紀念經濟學獎,但經濟學獎起源造成的爭議不多,引起眾多非議的是這個獎所獎勵的學術成就。
德州大學詹森總統公共事務學院經濟學家蓋布瑞斯說:「經濟學獎和現實世界毫無關係」,說出一般人對獲獎經濟學研究成果十分常見的不滿。
大家的不滿通常可以分為三大類:太偏意識形態;太偏理論與數學;太偏重華爾街碰到的問題,而非事關不公平、貧窮與環境之類的全球性迫切大事。
得到2001年經濟學獎的史提格里茲說:「經濟學獎稍偏意識形態的批評其來有自。」例如,1990年代裡的六年裡,有五年的得獎者都是自由放任經濟學殿堂芝加哥大學的經濟學家,「有些獲獎作品顯然不是什麼根本突破。」
史提格里茲說,現在情形正好相反,變成偏重機械式的模型和技術性的進步。
但是1992年的得主貝克指出,什麼是最大的貢獻,大家的判斷不同,但得主的確反映了經濟學最重要的著作,在了解社會運作方面都很有用。
也是芝加哥大學經濟學教授的貝克認為,經濟學跟物理學和化學一樣是科學,自然比較偏重理論,注重處理更基本的問題,而且得獎者研究的東西跟意識形態無關。
但1974年和海耶克同獲經濟學獎的麥爾德1977年在瑞典報紙發表文章,主張經濟學不是科學,應該關懷政治和社會的需要,他和海耶克一樣,反對設立諾貝爾經濟學獎。
美利堅大學與馬里蘭大學榮譽教授柏格曼認為,經濟學獎跟經濟學一樣,都有理論太多、實際研究不夠多的問題。
高伯瑞指出,諾貝爾經濟學獎最大的缺點是經濟學的某些領域幾乎從來沒有得過獎,例如貧窮方面的研究、不公平、氣候變化經濟學、共產經濟制度崩潰、債務危機等等。
高伯瑞不必外求,就可以找到證明,他已故的父親老高伯瑞是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經濟學家之一,卻始終跟諾貝爾經濟學獎無緣。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