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未分類文章 (24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即時傳訊的優缺點






e世代管理》即時傳訊的優缺點

■ 鍾文榮



早上剛到辦公室,「喔!喔!」這種電子招呼聲在辦公室裡正此起彼落地響著,這聲音正代表著「溝通」與「互動」的熱絡,只是不見人聲響,只聞鍵盤聲喀答喀答的聲音…網路式的電子溝通除了E-mail之外,也充斥著許多「即時」傳訊的軟體,就以ICQ 而言,光看一個ICQ號碼就知道全世界有多少使用者。




至於這種即時傳訊的軟體越來越蓬勃發展,是因為所產生的社群效應,當大多數人都使用的時候,新加入者為求取得便利的溝通模式,亦會選擇使用。




E-mail和ICQ而言,前者是較正式的非即時溝通模式,後者是非正式的即時溝通模式,彼此有各自擅長的優勢。但是,過去被視為是網路族在網路上聊天交友才用得上的即時網路傳訊,開始受到上班族的重視。將即時網路傳訊功能應用在辦公室中,逐漸成為辦公室中提升工作效益的利器。




根據美國一項調查指出,在已經使用網路即時傳訊的使用者當中,39%的使用者認為可以提升工作效率,若以即時溝通的觀點出發,有82%的使用者認為網路即時傳訊可以快速解決工作上溝通的問題,另有70% 的人認為可以快速知道對方是否在線上。在取代正式溝通管道上,有高達49%的受訪者表示他們會以即時網路傳訊取代打電話,更有35%的人表示會在辦公時間使用該項功能取代E-mail。




在網路使用者的觀點上,即時傳訊的快速與非正式的溝通模式,一直是使用者樂於接受的溝通管道,但是在辦公室管理上,不同的企業與國情風格,在管理上的效果,卻是大相逕庭。




以國內企業光是使用E-mail的限制性已經相當高,更遑論是使用像ICQ這類的即時傳訊軟體。視網路即時傳訊為「聊天」,對其工作生產力毫無貢獻;另外以資訊室那些掌控公司頻寬大權的網管人員對於這種即時傳訊,由於主機必須知道對方是否在線上,必須無時無刻往外送訊息,占掉公司頻寬,必須根絕此類軟體的通聯,而設下層層關卡加設防火牆將之杜絕。




以工作效率為主張的觀點上,同樣是即時傳訊,但是結果截然不同,因為只要連上網路收送的訊息必然無法詳加過濾;若連通E-mail都要詳加過濾,勢必增加更多的軟硬體設備用以監控所有的通聯紀錄,這樣對企業主而言表面增加了工作者的「工作效率」,但實際上並不盡然。




花大筆的成本去監控使用者,原本就是一件不具效率的事,那拿一件不具效率的事,要求部屬提升效率,不是相當矛盾?那為何不索性回歸原始的作業,將網路一刀兩斷,然又深怕因此效率遽減,這種情結無外乎是視傳訊軟體(不管是E-mail和ICQ)為「效率毒藥」。




「喔!喔!」ICQ上管理部經理傳訊過來,「這幾個月電話費突然少了很多!」原來此起彼落的「喔!喔!」聲,已經慢慢取代電話通聯,鍵盤聲此起彼落,看似悠閒,忙碌仍是依舊。

【2003/01/14 經濟日報】

/>/>

Mr.Economic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電子貨幣交換的玄機與陷阱


鍾文榮




前幾天在網站上看到一個相當令人好奇的標題—「電子貨幣交換與在家創業」,這個標題的確讓人感到某些程度的興趣,電子貨幣與在家創業能結合在一起,或許是另一樁網路發跡的經濟奇蹟,不過事實恐不盡然是如此。


稍微對電子貨幣這個名詞有所涉獵的話,基本上大概都會以為是貨幣的電子化,不過實際上各國對於貨幣電子化通常都是採取低調或者是管制的政策,絕少提倡貨幣要電子化,因為這涉及到相當層面的貨幣政策議題。爰此,一般俗稱的電子貨幣在理論上或許可稱之為貨幣,但是實務上與法律上並非貨幣的電子化,也不是法定貨幣或者是通貨。


一般所謂的電子貨幣或者是虛擬貨幣,簡單說來僅具備充當交易媒介或者是價值的單位而已。在網路交易的環境中,付費的方案可能無法完全支援現行的支付工具(包含現金、信用卡及支票等),因此,電子貨幣可以充當支付工具,用以滿足交易雙方的支付需求。因此,一個良好的支付環境涉及到誰扮演電子貨幣的發行者,以及誰願意接受電子貨幣交易這兩個議題,而且彼此相互影響。


電子貨幣的發行者所扮演的是一個交易媒介的角色,現行的電子貨幣發行者需要交易雙方必須以實體貨幣進行兌換,轉換成該電子貨幣的價值標準方可進行交易。因此,電子貨幣發行者實際上乃收受實體的貨幣(有可能是多國貨幣),用以轉換成電子貨幣,供交易雙方進行交易之用,交易雙方再向電子貨幣發行者要求轉換成實體貨幣,方才完成整個交易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電子貨幣的發行者向買賣雙方收取手續費,一則是兌換手續費,另一則是交易手續費,因此電子貨幣的發行者不僅提供價值標準的轉換服務,同時亦扮演著交易媒介的雙重角色。


問題也就發生於此,電子貨幣的發行者所發行的電子貨幣因不具法償功能,且吸收一般法定貨幣進行轉換,有別於銀行發行電子現金儲值卡須提列準備,並具有法償與回贖功能,電子貨幣發行者的信用風險的確值得再三評估。


然大部分的電子貨幣均為私人公司所發行,且大多將公司註冊於海外所謂免稅天堂,因此在法令管理上形成相當大的漏洞,對於買賣雙方的保護也僅止於片面式的宣告,無法提供實質的交易保障。從電子貨幣的獲利模式可以明顯看出,電子貨幣發行者可以賺取兌換與交易的手續費,而買賣雙方可以提高達成交易的機會並號稱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以避免或降低不同貨幣之間透過銀行匯兌及清算所產生的費用。


不過,水可載舟,亦可覆舟,在橘越淮為枳的情況之下,有可能為有心人士乘機透過虛擬交易進行洗錢或者是吸金的違法交易。因此,近來在網路上熱中討論的電子貨幣交換的商業模式,其實和傳銷的模式相當雷同,其模式大抵是以電子貨幣發行者為第一代的上線,然後吸取有興趣的人加入,且必須匯入一筆金額進行開戶並轉換成電子貨幣,以取得電子貨幣之平台商,隨後以平台商藉以吸引下線(即第三代)加入,並同樣轉入一定金額取得第三代的平台商,並且以此類推。


如前面所述,電子貨幣發行者一定可以取得各個平台商轉換電子貨幣的手續費,以及平台商轉換成實體貨幣的手續費收入,至於是否有買賣交易的中介媒體促成,在虛擬交易的傳銷模式中並不重要。虛擬貨幣的發行者取得各個平台商所匯入的金額(美其言是加盟金、保證金或者是投資),而每個平台商則視下線的多寡由虛擬貨幣的發行者給予獎勵金,因此可以在家創業的道理就在這裡,且號稱獲益率每月高達10%以上,藉以吸引更多加入者。


不管以交換電子貨幣或者是投資電子貨幣,所涉及的均是虛擬交易,或者說只是虛擬的傳銷模式,這種看不到摸不著的模式,藉由電子貨幣交換及貨幣清算匯兌等看似複雜的經營手法,恐怕是非法傳銷手法的死灰復燃,只是依附在漫無邊際的網際網路而已。


不過,這也衍生一個有趣的經營模式,如果目前火熱的On-Line Game的虛擬貨幣或者是虛擬寶物交易,能夠有一個交易平台,而這個交易平台可以被銀行提供保證的話,或許會對數位內容產業注入一個新商機。


(作者任職於科技公司,專長為經濟分析)


【2006/04/09 經濟日報】

Mr.Economic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資訊展收費對你有利嗎



台灣的資訊展很奇怪,有的要收費,有的不要收費,標準好像不一?



優待票其實多付差額

資訊展「收費」的策略,原則上利用「以價制量」的方式來抑制過多的人潮,但奇怪的是還有一種「優待票」或在便利商店免費索取。於是乎,拿免費入場券的大大方方地進場,剩下進場的人只有全額去買了一張入場券,或者掉頭離去。



那麼是便利商店補貼差額?還是消費者多付出差額?我寧願相信後者,因為便利商店一定不會做虧本生意!



表面上看來,不管是免費入場還是持招待票入場,對參觀者好像都賺到了,但是都只是以為賺到了原本可以付費入場的費用,於是造就出了假性的「好處」,但是這些好處並沒有直接掉入消費者的口袋。



假性好處大家很容易享有,整體來講參觀者好像都賺到了。其實不然,因為比較的基準點是資訊展的品質是受到控制的,也就是說參觀資訊展和逛菜市場兩者的效用是明顯區別的。因此可以假設參觀者好像賺到,但這種賺到並未具體實現,直到參觀者走出資訊展之後,如果他對展出內容覺得精彩的話,這種賺到才會具體實現。但參觀者還是要付些成本,但是通常會被忽略,因為時間的價值對有些人而言是微乎其微的。所以說免費進場的不管買不買,其實差異不大,但是付費進場的,很容易懊惱買不到好東西。



逛資訊展像逛菜市場



如果都不收費呢?原則上會消費的參觀者只佔一部分比例,大部分的參觀者是「打死不消費」的純看熱鬧。也因此,廠商必須很費力的找出可能消費者才能順利成交。廠商應該會盡其所能找出潛在消費者,於是乎會見到賣力演出的廠商製造更多的聲音,加發更多的DM,但過多的動作開始造成參觀者的干擾,參觀者要找到他真正的需求更加困難,變成一種惡性循環。但資訊展收費就有理嗎?簡單來看,若維持一定水準與品質以上的展出,收費制度對廠商和消費者而言其實都有好處。



對廠商而言,收費制度會嚇走一些純看熱鬧的參觀者,剩下的就只剩會購買者與可能購買者。這對廠商而言的成交機會較大,不必去大費周章的宣傳與擴張人力,而且可以因為參觀者的品質提升去注意提高展覽品質層次,提高成交機會。對參觀者而言,只要門票不超過預期的水準,收費制的推行其實影響不致太大,對整體的參觀者而言是利多於弊的。



因此,資訊展的可控制因素就在於參展的品質(但通常失控的情況居多),不管收費與否,參展品質若不加以控制與維持,對廠商和參觀者而言都是弊多於利。但是,若要成功施行收費制的話,嚴格的參展品質的控制與維持便成為必要之道,否則不管收費與否,逛資訊展的效果比逛菜市場還糟了。



鍾文榮(社會文化評論者)

蘋果日報 論壇版 92.07.23

Mr.Economic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健保IC卡的質疑與隱憂

蘋果日報92.07.27



台灣健保IC卡制度堪稱世界一流,到底什麼是世界一流?原因就是全世界只有台灣使用健保IC卡,所以台灣是健保IC卡的先驅。至於,先驅的定義是什麼?一般的定義有兩種,一是別的國家沒想到,台灣先想到,二是別的國家不想做,台灣第一個做。



充其量只是紙卡晶片化



一些醫界的朋友覺得,健保IC卡充其量只是將紙卡『晶片化』而已,至於為晶片化付出的代價,診所及醫院必須大費周章購置軟硬體設施才得以因應晶片化的變革,所以原本經營不彰的診所及醫院對於健保IC卡的實施,簡直是內憂加外患。



很多人都對健保IC卡的實施持相當保留的態度,算算時間距離全面施行的時間也剩下不多的時間。



就官方發佈的資料顯示,至91年底,全國特約醫事服務機構家數共計20997家,但是到本月初公告的資料顯示只有2381家,也就是說大約一成多的醫院診所可以使用健保IC卡。



雖然健保IC卡已經很勉強地發到民眾手裡,但是建構健保IC卡的網絡,顯然還在?步進行中。



至於,為什麼健保IC卡是紙卡的「晶片化」而已,殊不知IC卡上除了載有一些原本的身份資料之外,還將「使用次數限制」加入其中。也就是說未來IC卡我們使用6次之後,將必須被迫卡片更新(refresh)一次,否則無法繼續使用。

以前的紙卡是透過換卡的方式進行,而且換卡的地點通常很方便,但是IC卡要如何更新呢?



根據筆者向健保局詢問的結果,回答如下:「當卡片就醫可用次數低於三次(含)時,醫療院所之醫療系統即會提示「卡片就醫可用次數更新」訊息,當就醫可用次數為0次時,掛號櫃檯或診間之醫事人員將會告知。



大規模普及就無法使用



所以,當您就醫的同時發現就醫次數為0,即可請掛號人員利用讀卡機替您更新就醫次數。」所以將來我們卡片要更新,一律要到醫院或診所請「掛號人員」連線更新。



關於這點令人相當疑惑,一來我們一定不知道IC卡上可用次數餘額是多少,二來是醫院或診所願意幫我們更新嗎?



過去健保IC卡在澎湖試用時,醫界曾經做了一份問卷統計,數據相當諷刺:



1.健保IC卡讀卡機的故障次數月平均超過3次以上佔91.3%。



2.使用健保IC卡更新作業會延誤掛號及看診的佔91.4%。



3.對於IC卡比紙卡而言,認為掛號比較快的佔0%。



由於目前健保IC卡的更新必須連線作業,其實也只是擺明要查清楚到底有沒有正常繳費而已,所以要診所或醫院「幫忙」更新IC卡,本質上已經具有相當大的難度。另外一層顧慮是,萬一連線上網診所或醫院電腦中毒,恐怕也是他們百般不願意的緣故。



可預見的是,當健保IC卡大規模使用之後,就會有一堆人到處求助他們IC卡無法繼續使用了。



鍾文榮(資訊文化評論者)



Mr.Economic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經營技巧》善用成本效用分析

■ 鍾文榮



台灣近幾年興起的大型量販店,地域的普及度也愈來愈高,很容易滿足購物者一次購足的便利性。



開車下班途中固定會經過一些大型的量販店,通常在沒有其他突發狀況都會選擇最接近住家的量販店購物,而自己的購物習慣是一次購足一周的日用品,因此開車購物是相當自然的習慣。



有一回離住家最近的量販店突然宣佈將收取停車費,若購物未滿一定額度則按時計費。由於國內量販店罕見有停車收費的機制,於是隨口問了旁邊的工作人員為何收費的原因,不過這個答案令人覺得有點訝異,收費的原因是為了防杜停車佔便宜的人,這些人只停車不消費,讓其他購物者感到停車不便。



停車收費有理嗎?這要視情況而定!國內大型量販店通常都採取不收費的機制,原因除了讓開車購物的消費者便利購物之外,另外也可以建立企業形象,而且少了一筆可觀的管理與監督的成本,這包括收費的軟硬體機制成本、人員薪資成本等等。



對企業而言,除非停車的邊際收入大於管理的邊際成本,否則停車收費的機制是一種無效機制。佔便宜的人有,但是通常不多,但是在開車購物者一定很多的情況之下,停車費的收取有如對購物者採取「徵稅」的動作,在量販店購物的價格彈性很高的情況之下,嚇阻的不只是那些佔便宜的停車者,還有一些很「敏感」的消費者。



因此量販店只賺取那些不消費而停車的使用者,和購物不足額及逾時的購物者的停車費,這些「業績」應是不高,但是成本就是原本的管理成本再加上消費族群流失的損失,可謂得不償失,賠了夫人又折兵。



相同的情況,百貨公司的停車收費機制就變得合理,因為逛百貨公司的彈性很低,因此消費者比較願意付費停車,另外也會為了可以取得免費停車優惠而進行消費。



同樣地,對於那些只想停車而不消費的停車者而言,由於百貨公司都位於鬧區附近,停車位一位難求,百貨公司的停車場便提供其停車的方便,當然也願意付費停車。



另外,百貨公司的停車場通常也會提供一些加值服務,比較常見的是一些汽車美容的服務,這也是提升停車場的運作效用與價值。



在管理決策上經常必須做取捨(trade off)的動作,在量販店停車收費的案例中,量販店為了避免那些只停車不消費的使用者(取),但通常也讓消費者感到購物不便,甚至減少消費或者不消費(捨)。



以彼得狺聖吉(Peter Senge)在第五項修練的系統觀點看來,這種決策狀況就是只找到短期的「症狀解」,但是並非「根本解」。因此,在企業的管理決策上,除了確立是根本解之外,尚須有效地提供整體決策經濟上的成本效用分析,方能確立是不是有效決策!

【2003/08/07 經濟日報】





Mr.Economic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學歷無用論?

蘋果日報 92.09.05 評論版



又是一年的畢業「狂潮」,但眼下逐年下修的經濟現況,與就業市場的逐年升高條件與門檻,恐怕不利今年畢業的學生。政府單位年年花大把銀子,又將大學錄取率提高到110%,這種天大的禮物到底起了什麼好處,政府部門只會應著說:「政府領進校門,修業卻在個人!」反正大家都有大學可念,未嘗不是一見美事,但事實果真如此?



政府單位有個長處,就是統計資料相當完備,而高等教育到底出了什麼問題,反正數據會說話。從教育部的統計資料看來,自87學年度起大學以上的在學人數,年年呈現驚人的倍數成長。若以87學年度為基期,91學年度大學部、碩士班的在學人數分別是1.88倍、2.4倍。若以畢業人數論,大學與碩士學位分別有 70%和83%%的成長率,短短幾年幾乎呈現失控的情況。

行政院主計處六月底公布的失業率水準,1至5月的失業率有5.04%,這意味著失業人數高達50.5萬人之多,加上今年剛剛衝出校門的大專畢業生將近30萬人,恐怕失業率會再繼續攀高。



政府單位常常主張施政是根據經濟社會與市場需求成長而定,從經濟成長率來看,預估今年約為2.89%,平均每人GNP預估今年是13000元美金,雙雙呈現下滑趨勢,但是高等教育市場成長率年年高昇,卻又是不爭的事實。很多人都評論說大學生品質日益低落,但是事實是大學專任師資的成長率在五年來只有不到 20%的成長率,但是兼任師資確有38%的成長率,且兼任師資的比例年年增加,數據的言下之意,大學殿堂的品質由此可見,不光只是「學生」的問題。



現今國內企業對於新進員工,要求具有碩士學歷的比例明顯高於大學學歷。這樣看來大學文憑顯然相對以前更不「值錢」,連帶地碩士學歷也相對不值錢。當產業結構調整的同時,中低階社會人口的失業率開始嚴重,現在連高學歷的人口亦面臨嚴重的失業壓力,當高等教育人口無法發揮應有的社會生產力,而向下排擠中低階的就業市場時,兩造的交互影響之下,整體的失業率水準只會更嚴重,高等教育人口的失業衝擊,將是一個深遠的危機,而政府多年的教育投資,恐怕要付諸東流水。



過去有段話值得深思,目前大學殿堂的教育方式是拿「過去」的學問,教「現在」的學生,在「未來」解決問題。由此看來,今年大學畢業生要求的薪資水平普遍高於業界願意聘用的薪資,這不就是大學畢業生認為他們解決現在和未來的能力水準,普遍存有認知落差,暨存有落差的事實,不就表示出教育品質也出了問題。倘若政府不嚴格控制高等教育的質與量時,放任其成長,屆時高唱「學歷無用論」的社會問題,恐怕將是一場惡夢。



鍾文榮(社會觀察者)



Mr.Economic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從茜美那斯觀點看台灣社區營造

蘋果日報92.09.06 評論版



過去,營造文建會推動社區總體的環境,是台灣民間自主社區運動與建立生命共同體的政治需要。因此,當建立生命共同體意識過度抽象時,要落實在實際社區生活之中,便顯得困難重重。



社區營造多外力樣版

於是乎,社區總體營造動員學界與文建會的的資源,以補助、專業團隊進駐輔導的方式,展開種種的營造計畫,所以我們常常看到很多的「樣版」社區,這種樣版往往負有一些特殊使命。而這種特殊使命,往往不是發諸社區本身,是一種外力。



筆者這次去了加拿大溫哥華一趟,一個地方的景致讓我駐足深思許久,那就是溫哥華島上的茜美那斯鎮(Chemainus Town)。



茜美那斯鎮是一個臨海小鎮,旁邊是一個木材輸出港,由於地理區位的關係,過去是一個以工業為主的經濟型態,鎮民幾乎都是勞工,沒有其他的商業經濟型態。在工商業開始蓬勃發展之後,小鎮面臨的問題和台灣農村的問題其實如出一轍,人口外流、老化、經濟衰退等不一而足。不過,去過溫哥華島的人大部分都被安排會去茜美那斯鎮,舉目所及都是大幅的壁畫,這就是茜美那斯觀點(Chemainus Viewpoint),全鎮上下協力打造小鎮成為全球矚目的焦點,獨特又具有社區的精神寫照,絕非塑造成一種樣版。



茜美那斯鎮有著獨有的社區精神與觀點,他們叫True Spirit,一種「真」的意念,打從一開始到現在都沒變過。



過去幾年,筆者參與社區營造的計畫,整合了一些民間網路資源,兩三年的成效僅有五六百個社區,但最後官方與學界的說法是「網化」缺乏人文的精神。但後來,樣版計畫一個個失敗,但這些非樣版的社區,還成了種子,繼續發揚光大。



官方與學界欠缺自覺

這兩年來,網際網路的資源相當豐富,學界與官方又開始鼓吹網際網路的資源,科技與人文共融的說法成為共同的說詞。於是乎,從中央到地方,從南到北,大筆的經費又開創了「社區網站」的新風潮,又是一個新的樣版。



資源重複配置不說,首創的「雜草指數」也沒產生效力,一週的瀏覽次數,以台北市而言,不到200個瀏覽人數,僅能用雜草叢生來形容。每個社區網站長的都是一個模樣,這種樣版,來的更簡單速成。



前陣子參與一些文化會議,其中有學者提出要建立「範本」,就按照範本照樣套上去就可以了,然後這些專家學者就帶著這些範本一個社區接著一個社區建立下去,也就難怪這些社區的營造模樣,總是有點似曾相似。



和小鎮的藝品店老闆聊到台灣有一種運動叫做「社區總體營造」時,不曉得他能否意會我講的是什麼。不過,就在巨幅的印地安三勇士壁畫下,我知道這小鎮每個人都有一顆美麗的心,去營造他們美麗的小鎮。





鍾文榮(社會文化評論者)





Mr.Economic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網路購物真相 讓你付出更多錢?

蘋果日報評論版 92.09.24



網路時代裡,很多人普遍都有一種迷思,就是網路購物一定比較便宜!事實上可能相反,在很多情況之下,網路購物有可能讓消費者付出更高的價格!



個別商品比大批買貴

過去有人做過統計,若消費者在網路購物,在計入運費的條件之下,一般而言的確比傳統商店價格低上百分之十三左右。

但事實是比較便宜的條件來自於具有規模的統計調查,同樣兩個「籃子」裡的東西來自於一些傳統商店和網路商店,消費者逛完街(網路)之後再一起比較哪個籃子裡總價比較便宜,結果是網路那個籃子總價比較便宜,但比較每種商品,不見得一定是網路購物比較便宜了。



單項物品不見得便宜

單項產品在網路購物一定比較便宜嗎?恐怕也不盡然!條件在於大多數的人將網路購物訊息的蒐集成本視為「零」?但問題是,要花多少時間才可以確認比較便宜, 還是一定便宜,看起來網路購物不管是否便宜都讓消費者的涉入情況變深,下購買決策的時間顯然高於傳統商店。

話說回來,網路購物讓消費者受挫的機會的確很高,包括服務品質不佳、產品瑕疵、受騙等不一而足的問題,這也是讓一些消費者裹足不前,或者不愉快的經驗而對網路購物生拒的原因。

過去曾有業者突發奇想要發明一種網路「比價引擎」,計畫扒遍網路商場上的商品單價,或者請電子商場提供價格資訊。理論上,比價引擎將消費者的訊息蒐集成本下降到幾乎為零的境界,短期上可能有所效果,但長期效果不會存在。



價格資訊拉鋸不透明

實際上,以扒資料而言,一段時間之後,電子商場開始加系統以防護免得價格訊息曝光,另一種方法要商場提供價格資訊的困難度恐怕更高,這種想法到最後常常無疾而終。

所以總括來說,業者希望價格資訊不要被「比較」、「曝光」,但是消費者和業者的想法正好相反,這種拉鋸戰和傳統交易並無兩樣,消費者幾乎很難買到「一定」比較便宜的商品。

不過,拜資訊科技之賜,業者透過大量的統計可以從消費行為裡來制訂商品價格,所以消費者被剝削於無形的機會增加,經濟學上說是「消費者剩餘」的減少。

業者可以透過資料採礦的模式仔細找出不同消費者之間的偏好進行區隔,消費者和業者之間資訊不對稱的情況不在之後,就容易買到比較貴的商品。

當然透過像拍賣、綁售等等,價格資訊一樣不會被曝光,買到較貴價格的機會也會比較高。另外,透過訊息安排(通常是業者付費給入口網站),讓消費者付較高的價格,這種手法也是屢見不鮮。

業者利用價格資訊不對稱獲取超額利潤,不管是傳統購物或是網路購物都是必然的,當「唐先生」發現買的蟠龍花瓶竟然比較貴的時候,唐太太可能繼續要蹂躪唐先生了!



鍾文榮(社會文化觀察者)



Mr.Economic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欲加之稅何患無辭

蘋果日報評論版 92.11.01



最近立法院大筆一揮準備將稅務人員的查稅獎金刪除,但是法案還未三讀通過,卻感到各地國稅局快馬加鞭四處查稅,但查的都是小老百姓。

看過《全民公敵》這部片子的人一定印象深刻,政府無所不用其極的監控人民的隱私、行動。最近身邊諸多親友一一遭到各地國稅局約談,鉅細靡遺的程度只能望之興嘆,但目的只有一個:查稅而已。



天羅地網海底撈針查稅

最近幾天,某個親戚收到南區國稅局要調查一樁舊機車回收的交易,來函要求出席「備詢」,若不出席依規定罰鍰三千元。

原是一樁響應政府環保政策將舊機車回收,卻導致國稅局大動國家最高稅捐機關之尊,只查一條有無「常業交易」。國稅局高明的回答是:「若有前項依據,依據稅法,需繳納所得稅。」

常理上,一個人終其一生了不起買賣個幾部車,且交通運輸工具本歸交通部監理單位所轄,所有買賣交易資料均以列檔,國稅局居然不行文給監理單位直接從資料庫比對即可,竟然一一發函給賣方要求調查,光從五位數的發文號就可以知道多少人要接受調查。

筆者問過幾個經營機車行的業者,壓根也沒聽過有此一說,所以可以肯定的是國稅局以天羅地網的計謀行諸海底撈針計畫,寧可錯殺一百,不願放走其中一個。

與常理邏輯不符的是,買賣當初買方已經繳交營業稅(其實是買方的「消費稅」),既然買車的時候已經繳稅,賣車時只是剩餘的殘值,連殘值都要繳稅,不就是雙重課稅!



專減免企業有錢人的稅

全民公敵的戲仍然持續上演著,最近街坊鄰居紛紛接到國稅局的來文,要求其繳交小吃店的營業稅,如果是擺攤的也無可倖免。這其中攤販要繳營所稅,一定會供出房東的租賃所得,果真是一石二鳥之計。

但是,有的人會擺攤是因為失業或者失能,或某些原因無法在職場上生活而擺攤,擺攤致富的是有,但顯然只是少數幾個。

要是扣掉租金已經剩沒多少銀兩之後,還要應付政府擺明是抽稅,實則為保護費的情況下,這些人在社會上僅存的生存機能恐怕在各方剝削之後所剩無幾,國稅局顯然不知何為民生問題?

這樣說來,報章雜誌立委諸公們指責財政部專減或免企業及有錢人的稅,卻猛課小老百姓的稅,找到了具體的事證,稅賦不公成了財政部最大的罪名。

或許剩下的這幾天,連eBay這些拍賣網站都會要求所有的拍賣交易都要課稅,因為只要是信用評價超過一定以上的賣方,恐怕都要因為常業交易被課稅了!

古籍也提供以古諫今的明鏡,這些現象和戰國策中《馮諼客孟嘗君》一文頗為神似,但馮諼有「燒券」及「市義」之舉,使得孟嘗君為相數十年沒有些微的禍害發生,不過現今看來,執政當局恐怕缺少的就是這號人物佐政了!



鍾文榮



Mr.Economic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禁賣遊戲寶物居心何在

蘋果日報評論版 92.11.04



線上遊戲與虛擬貨幣是目前發燒話題之一,甚至引發角力比賽與勒索傷害事件。之前貴版剛刊登的一位年輕讀者投書,很有意思。



白手起家快速累積財富

讀者提到:「許多網路遊戲公司,都會訂定條約,禁止玩家將虛擬貨幣或物品轉賣成現金。」然法務部於2001年就有解釋:「電磁紀錄在詐欺及竊盜罪章中均以動產論,玩家可透過拍賣或交換,與現實世界財物並無不同。」

其實,這兩者相互矛盾,不過根本原因在於遊戲公司為何禁止出售虛擬寶物與貨幣?這才是問題核心,姑且不討論法令問題。

遊戲世界和真實世界的經濟情況其實相仿,總有一些「天賦異稟」的人可以白手起家,快速累積個人財富與領域。

現實生活中的所有交易全都存在「稅」的問題,不管是消費、贈與、交易、所得等,往往躲不過稅的控制,至於躲過控制的,合法的叫做「避稅」或者「節稅」,非法的就納入地下經濟的範疇了!



遊戲公司為何禁止買賣

其實,網路遊戲公司禁止玩家間的現金交易,他們都說「為了維護遊戲中的公平性和安全性」,筆者覺得不夠充分與具體。

原因無他,遊戲公司是透過一套遊戲軟體與硬體才有獲利,一套遊戲軟體越多人加入對其營收貢獻越大,而其營收來自於販售點數及其他周邊商品。

若玩家都是「菜鳥」,一定要玩到死去活來才有一點寶物或者功力的進展,且因為太難玩了,會紛紛退出。反之,若玩家都是「菁英」,功力與寶物如探囊取物,因為太簡單了,也紛紛退出。

遊戲設計太簡單或者太艱難,玩家都會因為乏味而退出。因此一個暢銷遊戲,一定是適合所有玩家可以進場且難易度適中,但這也是遊戲公司罩門所在!



其實都是為其營收著想

網路經濟特性在「高級玩家」當中表露無遺,當玩家累積一定功力之後,對於賺取虛擬財物所需花費的精神相形之下變低,功力越高花的成本越低。

若同樣一件寶物,一位高級玩家和一位菜鳥玩家取得成本不同,而玩家的成本就是點數,這些點數是構成遊戲公司主要獲利。

假設這寶物值一百萬個虛擬單位貨幣,與市值有1000:1的匯率作為交易基準,一轉手之間,高級玩家馬上有一千元收入,但他成本幾乎為零,馬上可以賺取其他寶物繼續販售。

得到寶物的因功力得到加持,獲取其他寶物的機會大增,相較於買點數熬功力,的確划算,爾後依樣畫葫蘆轉賣其他寶物給另一個玩家。於是,當玩家成本變低,就是遊戲公司直接營收變少!遊戲公司其實是為其營收著想,和安全性與公平性無關!





鍾文榮

Mr.Economic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磁條變晶片 卡片變聰明了?

蘋果日報 92.12.03 評論版 鍾文榮



前陣子因為台銀發生盜領案,除了台銀的金融警覺與反應慢了好幾拍之外,整體的金融機構的反應倒像是作壁上觀,有點事不關己置之膜外的感覺。關於這點倒是不意外,普遍銀行業都認為本業金融資訊的安全已經規劃得相當完善,安全應該無虞,而此話一出,表示「真的」有很大問題。於是乎無人銀行門禁刷卡被盜,ATM 假鍵盤也可以盜,連最近花旗銀行的網路銀行也出紕漏,銀行金融資訊的安全問題亮起了紅燈,但是客戶的資訊顯然因為開始被「重視」而顯得更安全嗎?恐怕不是,到處的DM傳單、電話行銷,無所不用其極的作法顯現客戶資訊遭到濫用、盜賣與曝光,使我們不得不懷疑,金融資訊到底安不安全?



金融資訊的安全普遍受到各國重視,但是這次台銀事件使得醞釀許久的晶片金融卡加快實施的時程。過去財政部雖然有推動IC金融卡,但是這項措施顯然成效不彰,成效不彰的原因不外乎是整體金融環境不足,使用者與通路之間對於這項機制普遍認識不足,加上無法信任有關,使得IC金融卡多半淪為結合一般大專院校的學生證,作為門禁識別使用而已。



財政部將原先預計於民國98年完成的晶片金融卡,加速提前於明年底之前完成,於是乎所有的金融卡即將全數改為晶片,藉以強化金融安全機制。然現行機制上,目前ATM上可以讀取晶片的數量仍為少數,磁條金融卡仍為絕大多數,少數已經發行晶片金融卡的銀行仍採磁條與晶片「雙軌制」。言下之意是,現行ATM上所讀取的依舊是磁條而非晶片,即使晶片金融卡讀取的是磁條的第三軌,而信用卡是讀取第二軌。所以說目前所發行的晶片卡其安全程度是和磁條無異,直到民國九十四年起去磁條後才是真正晶片化。



因此,金融卡是變聰明了,因為叫做智慧卡(Smart Card),防偽的程度相當高,加上密碼的編成可以高至12碼,顯然安全無虞;也因為安全無虞,銀行為節省發卡費用,於是乎金融卡、信用卡加上轉帳卡和現金卡、儲值卡,變成的新的Combo卡,搞成了多卡合一。不過,現行ATM詐財的案件依然從層出不窮,多卡合一之後,持卡者的風險加倍,除了遺失的損失慘重之外,ATM上被詐騙的風險顯然加速提高,一張卡片所搭載的除了是「智慧」之外,還有多重的風險。



幾個在金融資訊公司任職主管的朋友最近變的異常忙碌,原以為是為了突如其來的金融卡晶片化商機而忙碌,不過事實剛好相反,銀行對於晶片卡的態度始終有所保留,但是卻對開戶要照相存檔的工作卻忙得不可開交。所以可以預期的是,卡片是聰明的,但是機制是否如卡片聰明,以目前的處理方式看來,恐怕會不如預期!



Mr.Economic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遠通電收刊登萬言書『遠通電收致社會各界「萬言書」』提到一句「現代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Adams Smith)說,自由市場的機制能夠有效控制對公共產品的貪求,競爭性的市埸會保護消費者免受非公平價格的損害。可惜,當經濟碰上政治,政客就將ETC變成白吃的午餐,期待大家要去想想國家歲收的公平,也尊重沒有用路的人之利益。」這句話值得再三玩味...

經濟學雖然認為價格機能是「那一隻看不見的手」,不過價格機能是不是在公共財上面扮演那一隻手,恐非如此...

公共財的特性是無歧視其無排他性,如果使用公共財要「付費」的話會是何種情況,以使用馬路而言,每個人都要留下「買路財」,恐怕會是社會亂源。但是像高速公路的使用,買路財是一個收費站40元,無論貧富貴賤,開車上路小客車一站就收40元,是買路財,午餐並沒有白吃。

遠通認為的午餐應該是OBU這件事,但是OBU不是競爭市場,所以我們並不清楚OBU的競爭價格為多少?不過話說回來,如果ETC對經營者而言是白吃的午餐呢?看來我們似乎有權知道ETC是不是白吃的午餐吧?

高速公路不是競爭性的市場,是獨占市場,這句話在文中引用讓我覺得經濟學好像被濫用與誤解。但是經濟學家認為價格機能不是萬靈丹,能用非價格機能解決問題,不也是比較高招嗎?

Mr.Economic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失序的交通票證


■ 鍾文榮


ETC從準備上路以來就爭議不斷,姑且不論ETC的車上機等設備是否太貴,從公共資源的角度來看ETC,很明顯的就是「橘越淮為枳」。一項沒有通盤考量的機制,即使在其他國家施行的多麼完善,畢竟也只是他山之石,只能遠觀之。


從ETC的廣告來看,似乎ETC的絕對好處在於通過收費站的速度比較快,這是一個相當弔詭的形容,其實過路人還是會考量萬一通過速度太快沒扣到通行費,事後可能還要補繳或者吃上罰單,最後還是會放慢速度,均衡來看速度並不會快多少。


ETC的推動,絕對不是通過收費站的速度增加的效果,而是普遍的成本有沒有下降,或者是公路資源有沒有運用的更佳、更有效益。使用高速公路本質上就是使用者付費,不管是傳統人工收費還是ETC,費率應該都是無差異的,ETC的費率降價以求,以拓展使用率更是非但一種價格歧視,更是一種惡質化的變相補貼。


從ETC推動時的亂象可以延伸思考,台灣地區的交通票證機制與系統會不會搞得人怨沸騰?從交通部推動的「一卡通用、多卡相容」的政策觀之,理論上應該各個票證系統應該可以互通,或者說是整合。但是實際的問題是各個運輸業者配合地方政府所推動的交通票證系統,建置廠商本來就不相同,且建置的系統更是無法相容,導致最後民眾須持有不同的交通票證才能搭乘不同的交通工具,將大幅降低民眾的使用意願。


舉例來說,台北市發行的悠遊卡僅適用於捷運與公車,頂多適用於公有停車場,進不了便利商店,也無法當作一般電子貨幣使用。未來高鐵也發卡,高速公路電子收費(ETC)現在也發一張卡,加上各地客運各再發一張卡,北中南部捷運又各再發一張卡,多卡無法整合,恐怕智慧型運輸系統(ITS)在智慧卡的攪局之下,恐怕不是像香港的八達通,而是八不通了!


當貨幣從傳統錢包跳脫出來變成智慧卡之後,台灣的智慧卡偏偏最愛與交通結合,偏重的是台灣的民生環境裡無法捨掉交通這個重要環節。不過問題也偏偏產生於此,未來的交通票證一發行,台灣的智慧卡現象恐怕會變成「一卡行不通,多卡行不得」的詭異現象。


有道是水可載舟亦可覆舟,電子化可以帶來便利,但也帶來新的管理問題。如交通票證都是儲值卡發行,但偏偏只是特定用途的運輸交通的儲值票證,不屬銀行法管轄,也就不提列準備,所以管交通的單位不管卡片,管卡片的單位不管交通,最後就是交通票證是無法可管,既然無法可管,要業者遵循某些規劃好的機制或者是辦法,當然是緣木求魚。若從使用者方面看來,多種儲值卡的存在,本來就具有相當的邊際效益遞減的問題,使用者意願降低或者是變相的剝削,只會讓更多人望而卻步。


從資訊系統來看,要將各個交通票證系統整合難度不高,不外乎是票卡格式統一,或者要業者改以複合式驗票機,最後將交易訊息標準化並進行清算,就能達到「一卡通用、多卡相容」的系統目的。


不過,問題在於系統的交易可以輕易將交易成本最低化,但是,機制與政策畢竟事在人為,票證系統由於都是預先儲值制,牽涉到龐大的預收資金收益,以及延伸的經濟效益,這些穩定支持的現金流量方是各方欲參與的業者覬覦的所在。現今觀之,交通部的一卡通看法是在各地票證系統好似藩鎮割據之後,要各方系統杯酒釋兵權欲以一統江湖,恐怕相當不易達成。


儲值卡本是好事,賦予電子貨幣的功能亦是美事,不過和交通扯上一塊,恐怕不如預期。儲值卡的發行本是讓經營業者坐享無資金成本的好處,要是經營業者都是這麼想,這個故事就可能成真,不管是採取任何一種交通工具,未來任兩個城市的交通票證智慧卡化後,就是口袋裡至少要有兩張的儲值卡。


這個惡夢還不僅於此,當我們手頭上的信用卡逐漸剪卡之後,終將發現這些未來即將發行的運輸交通儲值卡,即將又將綁著信用卡、金融卡發行,卡多為患,卡不完理還亂的失序現象,恐怕還值得業管政府單位多所深思才是!


【2006/03/12 經濟日報】

Mr.Economic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利率,需要管制嗎?



■ 鍾文榮

當市場利率普遍不高時,信用卡的循環利率與現金卡的借款利率為何還是高水準?關乎利率的問題,一般都認為要交由市場機制決定,只不過,市場機制還是有失靈的時候。至於信用卡與現金卡的利率,是市場機制決定的,亦或是一種利率管制下的產物,雖然各方的說法不同,但是有必要檢視利率的根本問題。


利率高低 與成本無關


基本上,銀行把信用卡的循環利率和現金卡的利率,總是訂在接近年利率20%的附近,乃根據民法債篇第205條的規定:「約定利率,超過年20%者,債權人對於超過部分之利息,無請求權。」這就是上限的由來,與銀行經營成本與市場機制根本無關。爭議的是這利率上限,自民國16年後就不曾再修訂過,利率的上限管制在過去的時空背景下可能有其需要性,但是在價格機能比較完善的競爭市場,恐成為卡債的幫凶。於是乎,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


過去財政部曾解釋過信用卡高利率這個問題:「各銀行係依其經營成本、競爭業務及客戶風險之差異性,透過市場競爭機制,訂定其利率。」若這個假設成立的話,邏輯上可以這樣推論,既然各銀行訂的利率差異不大,顯見各銀行在成本面應該差不多,既然成本面差不多,怎會各銀行的信用卡逾期帳款比率,在去年九月底的逾期帳款比率的標準差高達0.68%,相對於壞帳的臨界點2.3%而言,各銀行的逾期比率相當不一,顯見過去財政部的說法在立論點上薄弱許多。


超額利潤 銀行賺翻天


既然法律有上限規定,可以預期的結果是銀行只要將年利率水準訂在接近20%,或者乾脆訂在20%的法定上限。以目前利率水準而言,所代表的就是發卡銀行可能享有「超額利潤」,既然銀行有法律保障享有超額利潤,也就沒有一家銀行願意根據「經營成本」來精算貸款利率了,這即是利率管制下的失靈現象,相對即是法令保護高利率。


信用卡與現金卡約定利率就是所有人一體適用,即是不管信用是否良好,利率均為一致。因此,既然信用條件不一樣,就表示是信用好的「補貼」信用差的;另外,就是因為要大量發卡,為減低發卡銀行的交易成本,一體適用約定利率的交易成本最低,既然對商業銀行有利,那就是對持卡人不利。


從統計上分析發現,民國93年9月到民國94年9月的信用卡簽帳金額約1.5兆新台幣,預借現金為2,400億新台幣,循環信用金額約4,800億新台幣,且預借現金與循環信用金額,近十年來成長的幅度相當驚人,而當信用消費成長率遠高於經濟成長率的情況之下,也就造就的所謂眾多的「卡奴」。


所謂的「卡奴」本質上對利率的價格彈性本來就低,因此對利率水準不太敏感;而價格彈性低的原因,不外乎是這些「卡奴」原本就是經濟弱勢一族,在一般融資管道的借貸條件過高的情況之下,只好採取信用卡或現金卡融資的管道進行融資消費。


不過,也不能說是銀行的信用卡及現金卡融資產品是「吸血族」,這有欠公允,畢竟在合法的管道下,「卡奴」也在利率管制下相形受到保護,不需向地下錢莊融資。然而,銀行亦須修正這些委外的「討債公司」要債的社會現象與方式,因為這些負面作法增加了很多社會成本。


利率掌握 訊息不對稱


利率的掌握,本來就存在訊息不對稱的現象,易言之,銀行很清楚該用多少借款利率貸放出去,但是借款者恐怕並不清楚借款利率是否「太貴」?這種情況在信用卡與現金卡的市場裡因為訊息不充分而更加嚴重。「卡奴」對利率的價格彈性低,並不代表對利率「毫無感覺」,只是對利率的訊息掌握顯然不足,且在利率管制之下,各銀行都訂在利率上限附近,也就根本無從比較。


根據國內一些消費金融的研究指出,信用卡的違約機率通常具有某些群集的特徵,實質上銀行應該可以根據這些族群制訂不同的利率,只要主管機關的監理與檢視下,讓訊息透明的話,本質上即符合價格機能,各銀行也有競爭機制,利率的價格機能才能充分發展,否則利率的管制,過與不及,除了造就更多「卡奴」之外,也恐怕成長了非法地下融資的市場,社會成本恐怕不降反升!


(作者任職於科技公司,專長經濟分析)


【2006/02/26 經濟日報】

Mr.Economic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On Line Game搞地下中央銀行?

92.10.24 蘋果日報評論版 鍾文榮



網際網路發達以後,很多經濟現象的產生都是依附在網際網路上,時下最被討論的虛擬貨幣以及虛擬寶物,其中到底隱含何種面紗,學術討論很少,普羅大眾討論的也不多。



人類自有貨幣以前,其實是以物物交易的經濟型態存在,但是以物易物的交易型態容易產生許多障礙,交易雙方通常必須交換過好幾次才能換到想要的東西。慢慢的交易市集出現,但是根本上攜帶與運輸的問題還沒解決,因此才發展出交易媒介,像海貝、貴金屬之類的東西,才具有貨幣交易的雛形。直到國家發展之後,經濟社會的交易機制才統一由貨幣取代,經濟社會發展至此,才漸漸脫離以物易物的交易模式。



虛擬寶物是何方神聖?筆者一個大學教經濟學教授的朋友,據說他兒子擅長連線遊戲,經常以虛擬寶物拍賣所得向其老爸炫耀。言下之意,虛擬寶物也是新台幣的另一種新分身,擁有越多虛擬寶物的玩家,也擁有越多新台幣,透過一定的匯兌比例,虛擬寶物與虛擬貨幣成為另外一種財富的來源。這種「虛擬有價」的模式,在接連發生網路虛擬竊盜事件頻傳之後,成為法界研究的標的。兩個虛擬人物在虛擬世界發生的虛擬行為,到底虛擬不虛擬?這源頭就發生在之前的敘述,虛擬與實體的匯兌之上。就在去年 8 月,台北地方法院就曾針對虛擬網路寶物竊盜案做出判決,成為國內首例網路虛擬財產獲判罰金的案例。



既然虛擬寶物或錢幣可以透過拍賣或匯兌真實產生現實社會的法定貨幣,想像上如果電腦主機如果在某一國,某一國的電玩高手不是就可以透過其虛擬世界的無上功力取得虛擬寶物或者錢幣,拍賣成當地國的貨幣,匯兌回國內,相形之下還可以增加外匯存底與GDP不是嗎?若再考量一個問題,虛擬貨幣和寶物的供應者是誰,是一部冰冷的機器嗎?還是背後有其主事者?一台會製造虛擬貨幣和寶物的機器和經濟社會中一個國家的中央銀行好像差異不大,同樣地都在製造錢幣。看在每一場虛擬寶物的競拍會上,動輒以數萬成交的虛擬寶物,好似可以擁有之後黃袍加身,攻城掠地,成為一方虛擬世界之王。



實體經濟社會的中央銀行有時都會亂印鈔票,造成物價通貨膨脹,或者拿鈔票收刮民間物資。虛擬世界只消擁有幾部電腦主機就可行中央銀行之實,看來操縱者也可有樣學樣,依樣畫實體經濟社會中央銀行的葫蘆,大量製造虛擬貨幣與寶物,收刮實體社會的法定貨幣,然後造成虛擬貨幣通貨膨脹,寶物價格飛漲之後,然後關機,一走了之,然後換個主機再搞個「中央銀行」,遊戲繼續玩下去。這種故事,或許總有一天會輪番上演也說不定!



Mr.Economic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費高低與公平正義

蘋果日報評論版 92.07.19 鍾文榮



邇來,反對大學高學費的聲音幾乎成為一種輿論,但回歸問題本質,高學費一定不好嗎?低學費是一種福利嗎?恐怕有相當的條件。



台灣的大學現象一直存在一種現實情況,就是「國立」比「私立」好,入學成績排名高的比排名低的好。但是回歸事實,大學四年之後還需回歸就業市場,但就業市場的反應不一定是:「國立比私立好,入學成績排名高的比排名低的好。」



企業主認定的是一個大學畢業生能夠為企業帶來的邊際貢獻有多少?至於私立與國立的分別,或者是排名高低的區別,有些是企業主自身的刻板印象,並無法代表全部。這些證據,每年都有媒體雜誌進行統計,年年都在更新,當然名次一公布一定有很多大學校長相當不服氣,很顯然這樣的排名比大學入學排名重要的多。所以,本質上念大學是一種「投資」,不是「消費」,既是投資,就是在未來某段時間內可以回收,而回收時間的長短,在於大學四年認真程度的多少,加上一些機運。



本質上,若高學費是高教學品質,提升大學生的競爭力,我想調高學費並不會有太高的反對聲浪,即使是貸款求學,未來償債的能力也可以勝任。所以沒人會反對美國哈佛大學調漲學費,但是哈佛大學也提供獎學金供家境不好的就讀。但問題是,調低學費會比較好嗎?條件在於資源的有限,一定是要政府提高補助才能應付過去,補助款還不是從稅收而來。所以有可能的情況是不是多繳學費就是多繳稅款,狀況好像都差不多?



不過事實的情況是大家入學的條件和資源是不均的,根據一些研究指出家裡父母若是高學歷與高收入的子女容易上國立大學,反之就是私立大學。因為台灣學費的高低是因公私立而定,公立大學補助多,私立大學少本來就是不爭的事實,所以公立大學不必反應「經營成本」,私立大學就要捉襟見肘。所以只要一有補貼的情況產生,本質上公平正義就會有質疑,考上私立的補貼公立的,但是考上公立的會擺明說我繳的稅比較多。但是有更多的情況是,沒有條件上大學的家庭質疑可以考上大學的家庭,我有繳稅但是小孩上不了大學,這樣的機率只有一成五多一些。



在經濟論點上,學費的高低對於經濟環境不同家庭而言,其價格彈性是不一的。環境好的彈性很低,對高學費不敏感,反之彈性較高的就覺得非常敏感。合理的條件應該是學費自由化,取消對公立大學的補助,公私立大學依競爭條件爭取政府及企業補助,回歸市場機制的運作。但是為社會公平正義的原則之下,讓「有資格」而「沒條件」上大學的家庭,透過低利的就學貸款補助供其上大學,這樣一定會更好些。



Mr.Economic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吃過五塔標行軍散嗎?

蘋果日報92.07.29評論版 鍾文榮



前幾天收到朋友轉寄的電子郵件「你吃過五塔標行軍散?」,這種盛行於台灣民間的消化性胃腸藥,竟然被列為「禁藥」!想想從小吃到大,從保濟丸吃到西瓜霜,再到行軍散,竟然無一不是禁藥,真是毛骨悚然乎!



五塔標行軍散這種泰國輸入的成藥,普遍見於民間,一些委託行或者攤販都常見到這種成藥的蹤跡,連筆者去了泰國一趟,當地的導遊也是大剌剌地帶著台灣旅客一箱箱的買,反正一瓶折合台幣才十幾二十元之譜,只見台灣籍領隊也未見有所反應,領隊導遊又大大的鼓吹,台灣旅客好似被催眠一樣,大把的泰幣往商店老闆手中送。筆者問了當地的人才瞭解,這種成藥泰國人是不吃的,只有中國人像台灣、大陸和香港人才吃,至於為何不吃,有的說不知道,有的就說對本地人根本沒效。很奇怪,難道就只對中國人有效?藥效也有地域之分?



為了查明真相,筆者特地查了衛生署的資料庫,對於「禁藥」的解釋如下:「禁藥:除麻醉藥品另有規定者外,凡經政府明令公告禁止製造、調配、輸入、售賣或陳列之毒害藥品。」所以說到底是被禁止製造、調配、輸入、售賣或是根本就是「毒藥」,在衛生署及中醫藥委員會之網站資料庫上,卻查不到關於五塔標行軍散的相關資料,不過台北縣中藥商業同業公會和台北市中藥商業同業公會網頁上僅列為禁藥,也並未說明為何是禁藥。



到底為何是禁藥?筆者查了一堆中國大陸的網站,在中國大陸政府的官方資料(1996年至1998年),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衛生廳(局)、中國藥品生物製品檢定所、衛生部藥品監督辦公室的網站上對於五塔標行軍散的檢定為「水分標示不符」。但是在另外一份資料「中醫藥產業沈默吞下馬兜鈴苦果」一文中,赫然發現在美國政府禁止出售的中藥成藥,其內容包括禁止含有汞、鉛、硃砂成分的中藥、禁用黃蓮、禁用碎杏仁制成的B17Laetrile、禁售某種動物或礦物製劑,而五塔標行軍散竟然名列其中。至於馬兜鈴,在一些典籍上記載本來就有腎毒性,那到底五塔標行軍散是否具有這項成分,查了成分標示資料,沒有一項看的懂。要是有的話,可能就是長期毒害了,想到此可真是嚇出一身冷汗!



台灣人到泰國旅遊的風氣本來就相當興盛,但是用藥的知識與常識顯然沒有進步太多,一來由於本性使然,二來政府單位未見強力執行,導致禁藥隨處可見。就像泰國旅行團一定會安排旅客購買蛇丹等生物製品一樣,餵飽了相關業者的荷包,卻白白犧牲人民的健康,藥政與觀光相關單位,實在是有必要徹底檢討一番。

Mr.Economic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現金卡高利率誰的錯

92.07.01 蘋果日報評論版 鍾文榮



從民國88年萬泰商銀首次發行現金卡以後,根據財政部的統計資料指出,截至今年2月底止,計有26家銀行開辦此項業務,總發卡量240餘萬張。全體現金卡授信餘額為915億元,財政部宣稱此數據尚在「合理範圍」內。



發卡銀行利潤超額

假設這餘額在一年內被償還,光是商業銀行收取的利息收入就高達183億,平均每家收入就有7億。為何每家銀行的現金卡貸款利率都逼近年利率20%?根據民法債篇第205條:「約定利率,超過週年百分之二十者,債權人對於超過部分之利息,無請求權。」這就是上限的由來,和商業銀行經營成本根本完全無關。這利率上限,自民國16年後就不曾再修訂過。



經濟學上對於利率的水準多假設是根據市場供需情況而定,但現金卡是無擔保的小額信用貸款,為何利率會這麼高,財政部的解釋是「各銀行係依其經營成本、競爭業務及客戶風險之差異性,透過市場競爭機制,訂定其現金卡之利率。」然為何每家銀行的貸款利率都相差無幾,難道是每家銀行的經營成本都略同?這恐怕是很容易被質疑的部分。既然法律有上限規定,只要將年利率水準訂在接近20%,或者乾脆訂在20%的法定上限。



以目前利率水準而言,所代表的就是發卡銀行享有「超額利潤」,既然商業銀行有法律保障享有超額利潤,也就沒有一家銀行願意根據「經營成本」來精算貸款利率了。



貸款者多是弱勢族群

現金卡約定利率就是貸款人一體適用,不管信用是否良好,適用利率大家一律一樣。但是既然大家的信用條件不一樣,就表示是信用好的去「補貼」信用差的。另外就是因為要大量發卡,為減低發卡銀行的交易成本,一體適用約定利率是對商業銀行最好的選擇,既然對商業銀行有利,那就是對持卡人不利。



過去76年來的年利率上限訂在20%,以現今的經濟情況,再適用本來就有相當大的質疑,難道台灣的經濟現況是停留在民國16年的大陸經濟表現。以商業借貸為例,超過年利率20%就是所謂的高利貸,但是在現今市場均衡利率「微利」時期,年利率20%的上限管制基礎,顯然就是超級高利貸。



發卡銀行所採取的商品策略就是低需求彈性的方式,所容易吸引的貸款族群大部分傾向於對利率水準不敏感的,再包裝成日利率萬分之五的行銷手法擴大發卡市場,降低敏感度。既然吸引的族群都是對利率不敏感的,這也表示在銀行「逆選擇」的情況之下,所吸引的有可能大部分是債信不良者,一不小心就會提高經營的風險成本,引發金融危機。



貸款者多半是屬於社會相對較弱勢族群,造成的社會問題與成本,該是政府重視的問題,而不再老是「說說而已」!



Mr.Economic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報稅—「僅供參考」?

蘋果日報評論版 92.05.14 鍾文榮



�每年一度的報稅運動,嚴格說起來只有一個字可以形容—「亂」。光是報章媒體所報導的報稅技巧、節稅技巧就已經是一籮筐,但是就是很難見到官方的說法,提出一個「正確的」申報方式。簡單說來,要一般民眾填寫那一張諾大的申報書,是一件難事,更難的是如何「誠實」申報,這種報稅的亂象,徒耗太多社會資源,製造太多社會成本。



�舉例來說,官方的申報網站,對於申報的作業程序與解答,沒有章法不說,還把超連結指向某些媒體,但是媒體上所報導的方式,偏偏也有很大的出入。像某媒體記者寫出領有老人年金或者老農年金等各項補貼者,不得列為撫養,否則會取消津貼的補助。經筆者向國稅局求證之後,此為以訛傳訛,實際上並沒有取消之說。



�另外,報稅要誠實這是官方對我們小老百姓的說法,但是朋友中有人去年以上網取得財稅中心的所得資料進報稅,這些官方的所得資料應該比扣繳憑單更完整才對,誰知還是一樣收到補稅單。官方的說法是時間差造成資料完不整,或者扣繳單位輸入錯誤所致,但是還是要補繳稅款。



�看來,官方資料也是「僅供參考」,扣繳憑單也是「僅供參考」,憑著兩份資料繳稅,官方大概也會「僅供參考」。所以,不管誠不誠實申報,對官方而言,理所當然的「僅供參考」!



Mr.Economic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D變成MP3 誰變聰明 誰當冤大頭

蘋果日報評論版 93.02.28 鍾文榮



前幾天路過西門町的時候,湊巧遇見某個歌星正在辦簽唱會,年輕的歌迷人手幾張CD和海報搶著要簽名,以一張CD三百元來算,歌迷們買起CD可一點也不手軟,唱片公司也樂得給暢銷歌手大筆的酬勞。不過筆者還沒見過MP3的簽唱會,對照流行的MP3文化,唱片公司對MP3與CD之間總有難解的仇恨,這場戰爭到目前為止還沒歇止的徵兆。



盜版CD的原因可能歸諸於售價過高的問題,而MP3就是「盜版」的邏輯是建立在唱片業者還沒讓MP3商業化,也就是說目前的MP3音樂檔都是經過轉檔而成,基本上不是唱片公司發行的,都被列為盜版之列,說專業一點就是未經同意而「重製」。過去台灣有404反盜版運動,唱片業者走上街頭,大聲疾呼售價過高的原因是合理的,是因為製作成本原就居高不下,唱片業者從歌手的培訓到通路發行整個環節的價值鍊等,每一個關節都是需要花下大錢才得以完成,因此唱片售價絕對合理。



唱片售價絕對合理嗎?過去有人評估唱片業者發行一張唱片的成本約為五千萬元之譜,若是碰到暢銷歌手,以通路一張CD售價三百元計價的話,唱片業毛利率高達 200%至300%是常有的事。然實際觀察上,不管天王、天后級或者新人,CD的售價大致相異不大,照常理而言,如果一家唱片降價應該銷量會增多才對,但是這種行為沒有發生。就經濟學上的理論而言,唱片業者形式上就有「聯合行為」與「勾結行為」,只是這種行為相當穩固,論誰都不會偷跑降價,因為降價對誰都沒好處,維持目前的價位反而變得是正常的。



業者若發行MP3,相形之下就是以一種較低單價的音樂格式發行,若是可以單曲販售的話,基本上是可以吸引那些喜歡單曲的歌迷,對營收亦有相當貢獻。其實一般的CD發行本質上就是一種「綁售」行為,這種綁售的經濟行為對唱片業者的營收是極大的,但是對消費者而言的效用可能很低,因為他可能只喜歡某一首歌曲,但是他必須被迫買下其他歌曲的「欣賞權」。



唱片降價與MP3的問題其實對唱片業者而言都是營收下降,但是後者所產生營收減少顯然高於前者,因為前者還是降價的綁售,後者是完全分開銷售,一定有暢銷與滯銷的問題(因為壞歌無法搭好歌的便車一起賣)。但是CD與MP3一起發行,並不代表所以消費者都會買MP3,畢竟人類行為並非完全理性,一定會各有支持者,竟然各有支持者的話,對唱片業者的營收或許還會有正面貢獻,一味的封殺MP3而忽略使用者的需求,並以高製作成本的理由宣示無法價降的理由,似乎只是對上了此地無銀三百兩,只重營收的短視心態而已。



Mr.Economic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