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網路對社區營造資源性效率的思考    鍾文榮


(原載於UCOM 89.02.01


  台灣的社區這半年來開始醞釀著一種聯合運動,建立一種聯合機制。如果說以社區總體營造在台灣社區施行的歷程看來,社區總體營造在分割社區,成為一種獨有的特色與風貌,並從中建立社區的共有生命體與凝聚省思。除此之外,社區的未來發展在哪裡?分割為何?特性又如何? 


 台灣農業經濟從大地主分割為小農之後,就再也鮮少有以『農』致富。再從農業經濟的發展和社區總體營造的歷程作對照與研析,單一特色的社區外在資源投入(包括公部門與私部門資源),是否是一種經濟資源上的均等與效率,這都值得分析與討論。常可看到一種社區現象,一些是所謂的超級明星社區,備受各界關愛與援助,另一種社區只能在有限資源下自立運作,鮮少受到援助。 


 就經濟理論上資源的分配效率來看,應是配置到與社區的效用性相等時,才是資源的配置效率,但就公部門實質上這種資源分配現象並不會發生。於是,往往就會出現一些『配合度』的問題,我們姑且稱之「交易現象」,給這一份資源就必須「配合」做出一定成果呈報,於是很多一年計畫、三年計畫、五年計畫紛紛出爐,結果能否持續下去也是一個問號。 


 網際網路的出現,的確顛覆許多傳統經濟現象,也出現許多少年白手起家的新經濟現象,而值得思索的是,網際網路資源性已接近零邊際成本,只需有創意就可在這早已無處容身的傳統現代經濟中殺出一條血路,這些當仁不讓的少年創業家往往使舊經濟體系起了大漣漪。


 如果社區視同一種企業的話,新資源就是新的發展契機,而網際網路即是如此。現實中還沒有一種資源的分配,能夠做到上述資源分配的極致效率,偏偏網際網路就可以辦到。於是近半年來社區使用網際網路,做為社區總體營造的投入時,對照傳統營造社區,可以發現效率上的展現速度,而早期營造的社區卻有許多遲遲未搭上這部網路科技列車,或者還在觀望。這種現象可在區域分佈上得到答案,雖然社區網路大部分集中在北部地區,但在其他地方,不論山裡、海邊甚至離島,一些小社區就在此時展現她醞釀已久的風華,也正證明網際網路立足點平等,並達到資源的配置效率。 


 當網際網路成為社區的一種新資源時,伴隨著電子商務與網路風潮成為各大企業爭相投入的目標,這是因為網路具有連結、複製兩種特性。在社區網路連結到某一經濟規模門檻時,所爆發的經濟需求力量足以反轉供給力量,因此社區所需要的,不再是分割而是聚集與複製。 


 舉個例子來說,以往主婦聯盟在社區推展共同購買,很難跨社區或跨地域地將需求集結,但網際網路新興的集體採購機制便可滿足以上條件。透過網路的分享、複製共同需求集結,就是一個巨大的「買方市場」,這個市場在未來前景上,比台灣目前任何一家網路公司提供的合購機制都來的大。 


 網路社區與傳統社造的精神並不相違背矛盾,傳統文化仍是被保有、依存下去,社區經驗也可以被複製和分享,甚至更加發揚光大,充份展現網路資源的擴散性與學習性。 


 在民智未開時,民意代表是公共議題的代理人,小市民參與的程度有限,關心亦有限,但隨著網路資源的投入,對公共議題的參與度可以提升,小市民的言論有時也足以撼動整個公共政策施行,這也是社區網路聚集與複製的特性,並有最獨特的參與性。 


 當有人提出網路社區是一種「虛擬」的社群,或是人群關係的同時,網際網路和社區發展亦同屬年輕的階段,都在起步當中,之後的互動與變化程度尚難預料。但根據社會心理學家指出,網際網路的互動關係,往往勝於實質人際關係時,必須思考社區網路其實是實質社區的虛擬化互動園地,本質上是實質社區的衍生體,並未脫離實質社區。 


 而人文學者提出的「網際網路喪失空間與人的記憶和歸屬感」,樂觀的認為在人文科技的進步之下,網際網路的進展可以找到現實社會中,失卻已久的空間歸屬感與記憶,尤其當現實空間條件不再時,記憶的歸屬感強過一切,而社區網站便可彌補這點不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r.Economics 的頭像
    Mr.Economics

    Mr.Economics巷子口經濟學

    Mr.Economic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