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未分類文章 (24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小額付款工具之限制因素評析(一)

鍾文榮


針對數位資訊產品或服務的低邊際成本特性而言,當交易之傳遞或處理費用佔整體費用的大部分時,傳統的支付工具將面臨適用的問題。然而,由於傳統支付工具的重重使用限制,使得傳統支付工具使用在電子支付上產生較高的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因此,針對消費者或廠商而言,當現有交易機制運用於網路小額交易的產品或服務上,將會因為交易成本所佔之比例過高,以及支付工具過於繁複導致效率的損失,而難以順利達成。



面對虛擬網路的支付行為,信用卡與其他支付工具使用在交易行為上已經相當成熟,然對於網路駭客等不具善意的攻擊行為則往往限制網路消費量。在網路交易上信用卡的支付行為對於小額資訊的付費多採綁售與預付的方式,一次購買一定的單位,再逐次扣點。針對單一資訊的信用卡單一付費,在交易雙方看來不可行,也無意願進行,畢竟,單一的手續費成本已超出資訊內容的產出成本,在賣方而言還是希望一次購足,逐次扣點的方式對其最有利;對於消費者而言,高頻率的信用卡網路支付行為,在安全性的考量之下,亦無法接受。另外,面對實體支付,一般而言小額支付機制是希望能夠減低或者代替小額現金交易的不便性,這包括降低付款者攜帶硬幣的不便性,與降低商店對大量小額現金收款與保管不便性。因此,發展一項合乎使用者需求的小額交易機制,確實是電子商務發展的重要課題。



Neuman(1995)曾經提出:小額支付系統能否被廣為接受,交易成本是關鍵的因素;另外,Schmidt & Müller (1997)提出電子支付之需求四層面中,於經濟面探討中提到,小額支付交易很容易增加交易成本。據此,小額支付系統能夠順利發展的背後主要關鍵因素,是徹底解決交易成本的限制問題。雖然電子商務的發展日以千里,但是,電子交易支付工具之發展前景,若能夠於交易效率與交易成本的控制上取得生產者與消費者的認同,則電子支付工具之市場需求所產生的龐大商機昭然若揭。




就現有之電子支付工具而言,信用卡支付的使用比率最高,但較高的交易成本也令市場不得不質疑其使用在小額支付市場的可行性。其中的原因,不外是賣方把帳務成本轉由信用卡組織負擔,以減少現金交易的清點與保管成本,因此必須負擔交易金額的一部分作為手續費。這對賣方而言,手續費的支出明顯限制信用卡在小額交易上的接受意願。以目前而言,臺灣地區使用信用卡支付,每筆交易所產生之直接費用約為2%-3%,此筆費用為收單銀行、發卡銀行及國際發卡組織的手續費,另外尚有刷卡機的連線成本,平均每筆需2.5元新台幣。若不計入系統建置成本的分攤,若以資策會統計每人平均購物金額2,100元估計之,每筆交易之直接交易費用就高達44.5-65.5元。




根據交易情況分析,電子交易相較於傳統的交易支付方式之交易費用項目中,多了一筆認證中心(Certificate Authority, CA)認證費用及一些系統維運費,這包括連線成本、系統維護等成本。換言之,傳統交易與網路交易廠商面對的是不同的成本結構。在大額交易中,因為廠商所獲得的利潤較高,尚可以將上述額外的成本項吸收,若面對交易金額過小的情況之下,廠商勢必無法自行吸收,轉嫁至消費者只會更加限制其消費意願策。因此,影響一個支付系統成功與否的因素,消費者採用的意願就佔有最重要的比重,其次才是商家或銀行的參與意願。尤其是,當交易金額小到讓傳輸處理費用的比重變的很大時,一個複雜的支付流程便顯得不經濟而不可行。因此,權衡電子支付工具相較於傳統交易支付方式之額外交易成本,應用在小額支付之便利性與預期的可觀商機,勢必架構出一套支付機制,以降低額外的交易成本,進而消弭這些問題。




雖然小額支付系統雖以電子現金或電子貨幣之名行電子交易之實,各家系統之間並未建立清算與轉換之機制。如此而言,系統並未同時具有實質貨幣之兩個基礎功能:一、充當記帳的單位或價值的標準;二、交換的媒介或支付工具,並且能夠促進交易,免除不必要的交易成本。易言之,過多的交易標準容易造成支付工具的持有者,承擔過多的貨幣機會成本,以及商店為進行電子交易時必須具備多種交易平台的建置成本及維運成本,而在支付工具未賦予基礎貨幣功能時,支付系統所面臨的經濟與社會層面問題,都受到相當大的考驗。




針對小額支付工具而言,國外可茲使用的工具相當繁多,然不管是商店或消費者在面對繁多可選擇的系統時,交易標準的擇定或選擇多會帶來過多的不便性與損失。因此,財政部在891013/>修訂通過的「銀行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增定42條之1,開放銀行發行「電子現金儲值卡」以作為發展電子貨幣之使用,以減低小額交易支付之不便性,並於90815/>公告「銀行發行現金儲值卡許可及管理辦法」並生效,正式賦予本國與外國銀行發行電子現金儲值卡之法條規定,開始賦予電子貨幣之貨幣之法償功能,然相關配套措施亦未完善建置,大部分商業銀行的態度多半觀望,而使用者對此一新興支付工具的認知程度,恐怕是商業銀行必須多所質疑。




目前,雖然對於小額支付工具之適法性具有法源依據,但根據謝鳳瑛(民87)指出,法律若規定僅限銀行發行電子貨幣,可能會阻礙產品競爭與創新;反之,若發行機構不限於銀行,對消費者及經濟活動有利。換言之,現行法律似乎是將電子貨幣視為「存款」,而僅限於銀行方可發行,此一制度是否能夠因應電子交易之應用範圍於經濟範疇之前瞻性考量下,於不同的市場或複合市場之間提供價值交易與轉換功能(Gimeno and Woo, 1997),方可吸引消費者之使用意願,進而提升電子交易工具之需求量,但現行法律於上述論點之權衡下,電子貨幣之交易基準仍未有完整之建置藍圖與其交易效率分析,則是有待進一步釐清。




雖然制度面的問題的確尚待解決,但是針對消費者、商店和儲值卡發行者的誘因問題卻是相當重要的課題。對這三者而言,這些誘因問題包含了儲值卡的發行者是否可以向消費者和商家收取費用,是否可以就未償付的結存(outstanding balances)部分進行投資以取得收益;對消費者而言,付給儲值卡的發行者的費用和其他支付機制的費用比較起來孰高孰低?儲值卡的私密性(privacy)和安全性是否能夠提供給消費者相當的信賴程度等等,均會影響是否使用的意願;再者,對商店而言,發行者收取手續費的程度,將是影響商店是否願意使用該項機制的主要原因,這關係到管理現金成本與支付手續費之間的成本比較。上述三項因誘因問題而形成之關鍵因素(key factors),則是目前儲值卡發行業者所必須深刻考量的關鍵問題。

Mr.Economic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又是一段歐洲媒體對中國大陸金幣農夫的專訪,看起來中國大陸的金幣農夫,真是卯起來賺外匯啊!




Mr.Economic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虛擬金幣農夫不止大陸有,連歐盟也有喔!




Mr.Economic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個畫面是摩獸世界的畫面,配樂好聽喔!


打怪賺金幣,金幣再換台幣,多吸引人的網路經濟!

/>

Mr.Economic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國大陸的金幣農夫連歐洲媒體也來採訪,正值世界上虛擬經濟淘金熱,網路的世界變化還真快,虛擬金幣可以換新台幣,你換過了嗎?




Mr.Economic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陸興起一陣虛擬金幣農夫熱,剛好找到一段影片,這也是一種熱門行業喔!

延伸閱讀:虛擬造幣廠



Mr.Economic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網際網路對社區運作的展望


鍾文榮(原載於聯合報民意論壇88/09/12




 


  Internet(網際網路)的發展正在全世界如火如荼的展開時,其實我們在思索Internet的發展能夠為台灣社區發展歷程上帶來哪些資源與協助?很多人認為網路是一種技術性很高的產業,參與的門檻也很高,這是基本上網路帶給一般人的印象。如果說我們企圖去尋找一種資源,這種資源能夠為社區帶來更多的新思維、新方向,即便是技術門檻的限制,我們也會去思考以什麼樣的方式才能去克服這種先天上的限制性。




 


Internet帶給社區新思維




  Internet所能帶給社區的思維是什麼?有一則廣告是一家電腦公司在山裡頭成立一所社區資訊中心,老伯的兒子在美國拿到博士學位寫E-mail給年邁的父親。很遺憾事實上我們未能見到這種事實,但是如果讓留學在外的學子能夠在網路上得知故鄉最新的消息,貼近這片熟悉的土地,透過Internet上的互動可以馬上和社區之間及時的互動,這也是我們想透過Internet所帶給社區的新思維。公共電視幾年前有短劇介紹網際網路對社區的應用與影響,一位原本封閉的農業病蟲害專家透過網際網路將他的防治心得透過Internet傳播出去,從此打開他封閉已久的心靈,在網路上找到他的新方向。



 



Internet帶給社區的新方向




  Internet所能帶給社區的新方向在哪裡?在網路參與的過程中,要讓社區馬上進入這種快速學習的環境有其學習上的困境,畢竟有一些傳統社區目前處於網路低度開發的社區,尤其是一些南部社區與偏遠社區在資訊的普及上更是薄弱,其中原住民社區的困境遠高於平地社區,這是目前社區營造中不可忽視的課題。在建構過程中我們發現,中北部社區對網路的概念與看法遠較南部社區為新,這也證明在北部社區資源充分的情形之下利用網路動員的情況更為密集。也有一些社區互動的情形已和一般網站不分上下,這是一種互動上的學習,因為每天都有新鮮的事發生,有新的意見與反應,而社區也更需要像這樣的互動。




 


學校與社區的互動從網路做起




  在社區網站的營造上必須配合學校的資源,在營造過程當中學校的參與相當重要,尤其是在今年國中小學大都可以上網的情形之下,學校多了可以提供的新資源,但是這個新資源對社區而言卻是可望而不可及,這是多數社區都有相同的困境。這過程中我們也和社區、縣市政府、學校之間接觸過,對於學校資源社區化在現階段上都有施行上的困難。經過去年官方的問卷調查顯示,其中有將近40%的居民認為學校網路教室應社區資源化,這個數值會在今年應隨著網路的普及與國中小資訊教育的推展而增加。



 



  所以推動社區網路的新工作沒有學校的參與是一種遺憾,我們也不希望在這方面是社區和民間資源一頭熱,學校是社區的一部份,就連學童、老師下課之後都是這社區的一份子,沒有理由在這方面缺乏互動。其實以目前學校和社區都在推展的社區文史、生態教育、環保教育與鄉土教育而言,透過網路的整合將會發揮更大的功效。我們也在思索以何種方式讓社區和學校彼此互動起來,也陸陸續續提供更多的功能讓社區與學校使用。例如辦理社區電子報、大家來寫社區史、網路社區尋寶及票選等等活動,也都是以社區網路為主軸針對學校與社區所設計的活動。




  以社區發展的進程來看,許多社區工作者也都面臨到一些困境,也亟待一些新資源的投入與開發,此時網路資源的投入不也是一種新方向與新思維!


Mr.Economic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幾天和同事在街上喝了杯咖啡,這家咖啡標榜以點心加上平民的價格與國宴級的品質,在短短間內分店拓展相當快速。



他說,賣咖啡是一個很好的市場,這家咖啡店行銷搞的不錯,所以現在努力的開店,加盟金也漲價了,他問問我的看法如何。



這是個'short term market',我這麼回答他。



我記得詹宏志在他一本書「城市人」 提到「


你在鬧區的轉角,摩天大樓的地面樓層,找到一家面積不大的咖啡店。它裝潢精緻小巧,惹人喜愛;服務有特色,咖啡香醇獨到──即使某天你遠離居住的城市千里之遙,有一個晚上突然會回想到那個乾淨、明亮的角落,覺得城市是你的家。」



所以,咖啡賣的是感覺,什麼感覺呢,就是空間的感覺,文化的感覺。



今天喝一杯咖啡,買的是一份感覺,而不是咖啡本身,那一杯咖啡只是空間的一種感覺輔具,就像你在落地窗前凝視街上熙嚷的人群時,手上那一杯熱咖啡正是你感覺的觸媒一樣。



所以說,你今天在義大利喝一杯咖啡
Espresso一樣,你在法國左岸喝一杯也一樣。



但是你在街上買一杯35元咖啡絕對不一樣,那只是一杯「提神飲料」而已。



話說回來,你今天買的那一杯咖啡,買的除了是一杯咖啡的價值之外,你享受的還有空間所帶給你的「感覺價值」,而我相信,今天知名咖啡館之所以能夠知名與歷史悠久,除了甘醇的咖啡之外,最重要的是吸引你的那一份感覺啊!



下一回,當你去一趟咖啡館時,千萬記得,不要說你要外帶,因為一定有很多人很驚訝的看著你這感覺的外來客!


Mr.Economic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引用文章《徵文》愛情是不是一場交易?


在這裡談愛情與交易的問題,好似在佛堂裡想我該燒幾炷香,才能代表我 對佛的虔誠,多少都有些與「物化」的嫌疑,只不過呢,誠如歐陽修在《縱囚論》交相賊的論述,假借歐陽修的論述來看,交易的事實應該是存在的,一切從你希望「得到」出發。這裡講愛情是不是一場交易的問題,絕不是說愛情就是一場交易,僅僅只是陳述愛情與交易的事實與現象而已。


19世紀的匈牙利愛國詩人裴多菲,很多人認為他才是真正懂得愛的人,他說了一句名言相信大家都聽過,那就是:「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Life is dear, love is dearer. Both can be given up for freedom.)看起來,至少他就認為把愛情和生命一起比價的話,愛情的價格高過生命,這點大家應該都同意,而把自由放進來則是兩者都可以拋卻了,正因為自由無價!


所以,至少在19世紀的匈牙利愛國詩人裴多菲先幫我找到論證的基礎。


回到正題,經濟學家認為,「價格」之所以存在,是因為有「交易」之故,有交易之故,乃有「供給」與「需求」。


愛情的供給與需求,就不再多所贅述了,你付出(供給)愛情,對方得到愛情,但是對方是否會感到「得到」的重點是,他有沒有愛情的「需求」,不然鐵定是落花有意,流水無情,可不是嗎?當然,這就達不成交易了!


當愛情的供給與需求產生之後,就是愛情的均衡價格到底是多少?有可能很低,也有可很高,不過這個均衡價格不是你的愛情收入,而是你付出的愛情代價罷了!


就像是雙方愛到死去活來,家裡又不同意的話,不就是私奔不就是殉情,那代表愛情的代價很高,就像梁祝一樣,這是一場雙方乃至雙方的家庭都付出慘烈代價的故事,為什麼呢?正因為大家都渴望,表示大家都想非他不可,其他的風花雪月完全不看在眼裡,這是什麼呢?我認為是愛情的價格彈性太低所致,低到你不想選擇。


我認為愛情最好不要有「不想選擇」的場面發生,否則悲劇很容易就上演,再不然要是碰到對方無魚蝦亦好的情況之下,你鐵地是愛情交易下被獨佔消費的一方!


愛情最好是大家都有選擇,有所選擇下的愛情我認為比較符合效益的愛情,正因為你有所選擇,所以你的愛情才有理性與經濟觀,愛情交易後的代價才不會太高!


就像門當戶對的愛情容易存在,反過來說,失敗的可能性也會較高,正因為你們的條件相當,所以代表你選擇後的對象至少不會太差。


再來,如果我說歌德也是認為愛情也是一種交易的話,各位會不會打我呢?


歌德說過:「二十幾歲的愛情是幻想,三十幾歲的愛情是輕佻,人到了四十歲時才明白,原來真正的愛是柏拉圖式的愛情。愛情難以遮掩,它秘藏在心頭,卻容易從眼睛裡洩漏。只憑感情衝動所造成的愛,有如建築在泥沙上面的塔,它總不免要倒塌下來。男人愛慕一個女子是愛她現在的樣子,女人愛慕一個男子是著眼於他未來的前途。」原來男人愛一個女人,愛的是他現在的樣子,而女人更現實,愛的是男人的未來。


這樣說來,愛情不也正是一場交易嗎?

Mr.Economic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


剛剛收到一則新聞,說「蘋果橘子經濟學」的作者Steven D. Levitt竟然挨告,讓我大感驚訝,原始連結如下,出自科學人2006年10月號:


偽造、錯誤與複現


這本書剛買來不久,其實也還未閱讀,最主要的是桌上那幾本經濟學還沒讀完(還有成堆的簡體書),尤其是這本「一課經濟學」,作者是Henry Hazlitt,已經暢銷50多年,去年才有中文版出現,這兩本書相同的都是顛覆很多傳統思考邏輯,尤其是一課經濟學更是將我過去幾年所學的經濟學給徹底顛覆,不過,還好當初念的很混,所幸影響不大。


不過,都推薦給各位!


重點是,不需具備經濟學常識最好,免得被這些複雜的理論所騙!

Mr.Economic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緣起


這是一篇在民國89年採訪台中市南屯區楓樹社區劉競存老先生的一篇採訪稿,可惜原本擔任的UCOM特派記者因UCOM解散所以沒有出現在期刊上,碰巧這幾天在整理一些文稿時,發現這篇文章,索性就把這篇放在部落格上。


本文如下



提到盛極一時的「愛國獎券」,或許大家都尚有些印象,但是能收集到全部發行過的愛國獎券,我看在台灣也沒幾個人。


怪就怪在這些專事收集獎券的券迷們,到底是為了中獎還是為了愛國?這倒是只有他們知道!但是,就有人只是專事收集,壓根兒也沒對過獎,那也是奇人奇事一樁,這倒是挺「愛國」的!如果說買獎券是為了愛國,中不中彩那到也無所謂,即使中彩了就算是「善有善報」,也是樂事一樁。


想當年也曾小試手氣幾回,倒是沒中過任何獎,想想就當作是一種「愛國行為」吧,這樣心頭也紮實了點。直到遇著了楓樹腳的劉競存老伯才真正知道什麼才叫做「樂此不疲」,問他對中過獎沒?年邁失聰的他卻俐落的回答「沒對過,也沒中過!」是啊!沒對過獎,怎會中獎?


回過神後我才知道這些就是他的「第一特獎」,五十年來的長期投資,果然是學會計出身的劉老伯比較會精打細算。


看他從保險櫃裡小心翼翼的搬出沈甸甸的各期發行的愛國獎券,劉老伯的就好像呵護著他的心肝寶貝,連我翻著各期的獎券時都不由得也跟著小心仔細。說這些是寶,可也是寶,也是劉家的傳世之寶。七十多歲的劉老伯雖然失聰,和他交談只能備齊紙筆和他筆談,但是說起他那些寶貝可是一點都不含糊,整個愛國獎券的歷史問他再也熟悉不過了!


從民國三十九年四月十一日發行的第一期愛國獎券(每聯五元),到最後一期民國七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七日發行的愛國獎券(每聯五十元),劉老伯還細心的分門別類,為了收集全部發行的愛國獎券,他可是用心到全聯都收購,可從沒有落單的單張獎券,用心至此,我們這些後生小輩真是自嘆弗如!


說起劉老伯用心的程度,連日本發行的郵票和貨幣也不放過,雖然受的是財經高等教育,沒有親眼目睹也很難想像當年貨幣發行的情形。據劉老伯描述,大部分的收集來自和日本友人的交換,幾十年來彼此還繼續交換,儼然是知交,不過他笑著說日幣幣值較小,一套郵票換一套,他比較吃虧啦!從來沒見過面的兩個人直到前幾年到日本時才見過面,原來日本友人森江俊一先生是四國香川縣的豐田汽車廠課長。若果要看當年日本軍國主義時代向殖民地收刮的情形,那老伯收集的那些軍券,可是最好的鐵證!


談話之間筆來比去,老伯一樂了起來,連壓箱的寶貝全捧了出來,看來這趟也值得啦。全套的古幣、銅錢、龍銀、新舊台幣、台灣郵票、日本郵票,更稀奇的是還有日本發行至今的全套紙幣、銅幣和銀幣,整個中國、台灣和日本的近代貨幣史宛然俱在眼前,問他這些寶貝價值多少,連他都答不出來了,「趣味啦!趣味啦!」劉老伯回答我這個連我都認為很笨的問題!


愛國獎券上泛黃的「打回大陸,重整山河!」的字跡依然清晰可見,這句愛國獎券上的標語,雖然已經失去時代的意義,但在當初的生活背景之下,的確,在發財美夢之下,對於對岸還是寄求著一種未來,一種寄望,還有一種使命吧!



有興趣愛國獎券的,可以參考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的館藏。

Mr.Economic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這篇新聞很酷,臺灣的媒體很少會去報導虛擬經濟和虛擬貨幣的新聞,正巧今天出現這一則新聞,實屬難得,推薦各位看看!

正因為小子我醉心於虛擬經濟和虛擬貨幣,裡面有太多好玩的材料,只是小子學位論文已經取得,不然還真想寫一篇,只怕到時候被譏為旁門左道,學位考試過不了關!

有興趣的人可以去下載玩一下虛擬的第二人生,大概23MB。

下載網址



路透「虛擬人生」 錢進真實世界
 
新聞八成是越來越難做了,知名新聞通訊社路透日前宣布把市場擴充到另一個世界,在那個世界成立新聞中心,駐派記者,把那邊的新聞向我們這邊報導,同時也把我們這邊的新聞打進另一個世界。所謂另一個世界,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獄,而是藏在舊金山一批電腦裡的虛擬世界,號稱第二生活圈的「虛擬人生」( Second Life)。


虛擬人生與一般網上遊戲類似,其經濟活動則與現實社會完全一樣,任何事都要付出代價,當然也取得回報,所用的交易媒介是稱為林登幣的貨幣。


林登幣 浮動匯率


虛擬人生由位於舊金山的林登實驗室(Linden Lab)創於二○○三年,要遷入這個生活圈,先要登記,然後依想做的事支付不同的費用,支付的是美元,進入虛擬人生就兌換成林登幣,如要回到現實世界,也可以在貨幣兌換所換回美元。一開始訂的匯率是兩百五十元林登幣兌換一美元,但虛擬人生採用的是浮動匯率,每天不同,上周六的收盤價是兩百七十點九元兌一美元,有些貶值。


林登幣用處可大了。從租地蓋房子,到做生意賺錢,非用它不可。


如果你租了一塊地,要蓋一棟房子,還要庭院裡有小溪流水,房子固然要買,那段溪流也可以買下放到家裡,虛擬的世界裡金錢萬能。


當然你也可以很便宜的買到材料,自己拼湊,只是你得是虛擬人生裡的建築師,要用特定程式語言才能把材料組合成形。不會這種語言沒關係,只要有人代工就可以,當然也要付費。


有人出錢就有人賺錢,虛擬人生商機無限,能做的生意太多了,玩家賺錢的手法,包括開派對、辦婚禮、開賭場夜總會、幫人刺青、當自由作家、創製新電玩、當美術設計師、畫家、做舞者、音樂家、導遊、賣樂透彩券、投資房地產、辦雜誌,任何現實社會的行業這裡都有。所以路透迫不及待的投進去,但沒提到是否收費。


國稅局 打算抽稅


路透的虛擬人生新聞中心主任叫亞當路透(Adams Reuters,網址http://secondlife.reuters.com),他已對虛擬人生居民發出第一條新聞稿:新澤西州的聯邦眾議員薩克森正在對虛擬人生的經濟狀態深入研究,來對抗國稅局的可能動作,因為國稅局打算到虛擬世界來抽稅。


國稅局看上虛擬人生並非沒有道理,居民將近一百一十萬人,近兩個月內活動的居民有四十五萬,任何時間都有一萬多人在活動交易,每天的交易金額平均達四十五萬美元,全年就高達一億六千萬美元。在虛擬人生賺錢拿回現實世界花用的大有人在,因此國稅局蠢蠢欲動。


認真玩這場遊戲的,當然不止路透,豐田汽車、新力音樂、昇陽電腦都參與了這第二生活圈的運作,愛迪達在這裡出售服飾給居民,Starwood連鎖飯店在虛擬人生建構了一個聳立雲霄的豪華飯店,同樣的建構預備二○○八年在真實世界開幕。誰說這是單純的遊戲?


【2006/10/30 聯合報】@ http://udn.com/



Mr.Economic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誰來統一虛擬貨幣?文/鍾文榮



秦始皇統一中國貨幣



中國歷史上首位統一貨幣皇帝就是秦始皇,不論其焚書坑儒的暴政,統一貨幣之舉的確是相當偉大的經濟創舉,而且造就了經濟交易的便利性。



秦朝(西元前221—206年)是中國歷史上是第一個統一的專制主義且中央集權的封建制國家政權,在秦王嬴政(就是以後的秦始皇)在位的第二十六年(西元前221 年)的時候,秦國滅掉戰國六國中的最後一個國家—齊國之後,終於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大業。自秦朝建立以後,秦始皇便推行了一系列的政策,用以加強中央集權,因此國家的一切政務皆取決於皇帝一人,秦始皇並且制定律法、統一度量衡、貨幣和文字。



秦始皇統一貨幣的政策,在歷史眼光看來或許只是一樁歷史事件,不過,以經濟學的立場而言,秦始皇統一貨幣之後,的確為當時的商業發展與交易奠立了便利的基礎。由於在戰國時期,七國各方諸侯國因為各自為政,均自行鑄造該國的貨幣,這一時期的貨幣從形狀和分佈上分為布幣、刀幣、圜錢和蟻鼻錢(鬼臉錢)。由於錢幣的形狀各異,並且輕重不一,各國貨幣熟優孰劣之間,如何要換算的確相當困難,這讓當時各國的商品流通造成了極大的困難。因此,秦始皇他出於國家統一的需要,於始皇三十七年(西元前210年)最終統一了全國的貨幣。



秦始皇下令廢除原各國的舊幣,以秦幣為基礎推行新的貨幣制度。司馬遷在《史記‧平准書》中記載:「及至秦,分一國之幣為三等。黃金以鎰為名,為上幣;銅錢識曰半兩,重如其文,為下幣;而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為器飾寶藏,不為幣。」秦朝半兩錢的形制責是模仿玉璧紡輪的圜錢形制而來,方孔圓形,此後逐漸成為中國制錢的規定模式。



從司馬遷在《史記‧平准書》的記載可以看出,秦始皇統一貨幣之後將貨幣分為三個等級,黃金是幣等最高的貨幣,規定為「鎰」,一般交易就用半兩錢,至於過去曾經使用的商品貨幣,如龜貝等等,則視為收藏品,正式失去商品貨幣的用途。在秦始皇統一貨幣制度之後,其實也就是降低商旅之間的交易成本,對當時的商業流通的確帶來無比的助益。



各自獨立的虛擬貨幣



一個國家基本上應該只有一種貨幣制度,因此呢,彼此之間的交易並沒有困難,而國與國之間的貨幣交易,皆由各國的中央銀行所掌控,透過匯率的轉換,各國貨幣之間的交易並沒有太大的困難度。



但是虛擬貨幣呢?虛擬貨幣一般只存在於一個遊戲城邦裡,或者是由一個伺服器所發行的,基本上不同遊戲之間難有共同的交易基準,也就是說跨遊戲平台之間不會存在有任何交易行為。



玩家一定很好奇,很難得會有玩家會一次兼玩不同遊戲,用以賺取不同的虛擬貨幣吧!所以基本上玩家只會在同一個城邦或者伺服器之間交易,跨遊戲平台的需求恐怕不大。這種情況好像說一個人都不會離開臺灣,你叫拿美金去7-11買一瓶可樂,很荒謬也不可能。但是,需求有時候會產生,要是玩家都希望用某一種虛擬貨幣交易的話,這樣一來,發行統一的虛擬貨幣的確會產生需求吧!



虛擬貨幣的網路效應



我們所使用的電話和傳真機之所以會大量被使用,就是因為「網路效應」所引起的,不過這種網路效應要出現爆炸性成長,當然要一定有「標準」的存在,所以說網際網路也因為標準的存在加上網路效應,一樣出現爆炸性成長。



那虛擬貨幣有沒有一套標準?很抱歉,答案是沒有!



平心而論,虛擬貨幣和儲值卡都是一樣,只會為了解決自家系統內的交易問題所發行的,是不是可以跨平台交易,涉及了額外的投資以及系統修改問題,遊戲廠商當然不願意投入,即使投入也很難知道是否有效益存在。



但是,有一種情況可能會發生。



目前虛擬貨幣和實體貨幣之間慢慢因為拍賣網站的存在,虛擬寶物或者是虛擬貨幣基本上與實體貨幣之間還是會存在一定的交換比率(姑且稱之為匯率也罷),但是,要是出現一種貨幣(一樣是虛擬貨幣),能夠成為實體貨幣的一種替代交易貨幣的話,這種虛擬的中間貨幣,便有可能會成為一種交易基準。因此呢,只要能夠有很多人加入使用,形成一種虛擬貨幣的網路效應的話,這種況狀應該會發生,而且商機應該很大才對!



其實,在拍賣網站之間,各個網站都要求買賣雙方都要以這個拍賣網站的虛擬貨幣為交易價值標準,這些價值標準通常會和實體或幣等值。因此呢,純粹以交易為標的所發行的虛擬貨幣(通常為拍賣網站或者是入口網站),均有可能成為虛擬貨幣的交易基準。因此,美國著名經濟學家Lyndon LaRouche就曾經預言︰從2050年開始,網路的虛擬貨幣將在某種程度上即將得到政府官方所承認,而且成為可以流動的通行貨幣。



事實上,目前中國大陸由騰訊所發行的「Q幣」,以及網易所發行的「網易幣」已經部分扮演虛擬貨幣的交易基準這個角色,而百度網所發行的「百度幣」更是想要實現虛擬貨幣的大一統任務,就好像秦始皇統一六國,並且訂立貨幣制度一樣。



看起來一場由網路公司所發起的虛擬貨幣市場爭奪戰,正慢慢在中國大陸上演,至於誰會統一中國大陸的虛擬貨幣,看起來要看看哪一方的網路效應最大了。



那誰來統一網路的貨幣呢?會是微軟(Microsoft),還是GoogleYahoo呢?


Mr.Economic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這幾天小子家的一台大發小汽車要報廢了,想想報廢一台汽車只有環保署的3000元獎勵金,還搞不好要被課稅(為何要被課稅請參見下文欲加之稅何患無辭),加上賣給破銅爛鐵回收商,大概也僅值個一兩千塊,索性看看有啥值錢的東西可以拆就拆吧,當然是:汽車音響啦!

就是這部有CD、收音機、MP3還可以外加隨身碟和輔助輸入的汽車音響啦!



怎麼拆呢?

首先用平口起子小心伸進汽車音響座,慢慢就可以將音響拉出來,不過要小心一些接線啦!

音響線,不外乎電源線(黑線是地線和紅線是VCC線,就是正極啦),喇叭音源線(這部聲道越多線越多)和記憶電源線(用於記憶用)以及天線。

小子的這部音響剛好有RCA的AV端輸出線,剛好替代喇叭輸出的部分,黑和紅剛好構成兩個聲道,找來兩顆年代已久的電腦喇叭,剛好有RCA的端子。

接下來,就是電源的部分,因為汽車都是12VDC,所以找一部直流12VDC電源供應器,接上音響的電源線就OK,這部份有個心得,光是這樣一定無法啟動音響,因為有一條記憶線要接上,把這條線和電源正極接上就OK拉!

就是這部電源供應器



最後,難度最高的就是要搞定FM收音機的部分,因為FM沒天線就無法收聽啦!剛好小子家有一部家用音響收音機的部分壞掉了,索性把收音機的天線拆下來(有的天線阻抗是75歐母,有的是300歐母),我也忘了這條阻抗是多少,反正死馬當活馬醫吧!

就是這條天線,YAHMA的



至於怎麼和主機連線呢?大致上的原理就是這樣,把主機外殼的螺絲小心卸下,會發現主機後面有一個貝殼形的天線接孔,一條接地(接外殼)一條接裡面的調協器,把天線的兩端接上(不用分正副極),然後用束帶綁在主機外殼上,就可以利起來了。

這樣就大功告成啦,放在PC上面,多了一部高級汽車音響啦,酷吧!

Mr.Economic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也可以印鈔票/鍾文榮



你一定認為鈔票(Cash)都是由中央銀行印的嗎?哪可不,至少在台灣以前印的鈔票都是臺灣銀行印製的[1],而香港的紙幣是由匯豐、渣打與中國銀行這三家銀行所印製的。



法令規定不能印貨幣嗎?



那麼,個人或企業可以印鈔票嗎?我們先看看中央銀行法再說。



中央銀行法第13條規定:



中華民國貨幣,由本行發行之。本行發行之貨幣為國幣,對於中華民國境內之一切支付,具有法償效力。貨幣之印製及鑄造,由本行設廠專營並管理之。



所以說新台幣的發行與印製權在於都中央銀行,所以你只要不發行「中華民國貨幣」也就是新台幣或者「太像」新台幣的話,基本上是不會觸法的。但是,如果你私自發行新台幣,那得依「妨害國幣懲治條例」第23條規定,從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到死刑都有,刑責相當重,所以私印新台幣千萬行不得也!那要是印製仿新台幣會如何呢?再看看下面另外一條規定再說吧!



中央銀行法第23條規定:



意圖供行使之用,而偽造、變造幣券者,處無期徒刑或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得併科五千元以下罰金。犯前項之罪,因而擾亂金融,情節重大者,處死刑。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



所以說,法令只規定不能印「中華民國貨幣」,或者近似的貨幣都不行。但是法律沒規定不能印貨幣,於是乎大富翁的貨幣可以印,兒童紙鈔也可以印,當然啦,虛擬貨幣也可以發行,一定不犯法!



小鎮貨幣



你一定覺得鈔票都是政府印的吧,前面說過例子就不見得是如此。但是,你有聽過自己印鈔票的嗎?這不是玩具紙鈔,而是真的可以消費的「紙鈔」喔!



其實世界上還是存有另一種貨幣系統,只不過這種貨幣系統不是存在於虛擬世界,而是實體世界中。



前面說過,貨幣可以說是一種交易媒介,只要某一群人認為可以成為交易的媒介物,而且這個媒介物容易有標準的話,基本上就有貨幣的特質。



在美國紐約洲的綺色佳(Ithaca)小鎮,由藝術家Paul Glover印製的鈔票-「綺色佳小時券」(Ithaca Hours)[2]不但完全合法,還獲得鎮上大多數商店和居民使用,成為相當知名的地區性貨幣制度。不過呢,綺色佳小時券不是全美國可以通用的貨幣制度,只能通行於這個綺色佳小鎮,但是為方便起見,綺色佳小時券和美元之間還是存在交換的比率,一個綺色佳小時等於10美元。



綺色佳小時券只是隨便發發而已嗎?絕對不是。綺色佳小時券的發行和中央銀行一樣,都要經常注意發行量,避免發行過量造成通貨膨脹。因此呢,發名人Paul Glover還經常騎腳踏車查詢各商店的小時券使用狀況,還被冠上一個外號:「騎在腳踏車上的銀行家!」







綺色佳小時券-8小時



地區性貨幣的中心思維,其實一開始發展的初衷都是為了振興社區經濟而起的。也就是說在社區所賺得的財富,希望能夠完全留在社區使用,用以發展社區的經濟體系。舉例來說,一個搬家工人為屋主工作3個小時,屋主可以付他3單位的綺色佳小時券,這個工人可以帶這社區鈔票去購物、用餐或者是娛樂,而不會跑去其他小鎮消費,於是乎所有的經濟活動都發生在同一個社區裡。於是乎自 1991年以來,綺色佳這個小鎮共發行了110,000單位的綺色佳小時券(約等於110萬美元),當然交易量絕對不是這個數目。



由於綺色佳小時券的成功經驗,目前小時券的發行已經成功複製至美國其他洲的社區,甚至中國大陸和日本都有興趣開始學習這種社區貨幣制度,在日本更有十幾個LETS系統已經施行。至於社區貨幣的未來的發展,除了複製成功經驗之外,亦開始著手實施跨社區交易的機制,同時日本也發展出所謂的WAT的清算機制[3],儼然形成非日幣的另外一種交易支付型態了,使用狀況還不錯呢!







在東京都江戶川區使用的地區貨幣Edogawatt







千代田區麹町的地區貨幣「麹」,同時也是消減購物塑膠袋券






[1] 新臺幣在2000年發行的1000圓之前,都是依照「中央銀行在臺灣地區委託臺灣銀行發行新台幣辦法」,由中央銀行委託臺灣銀行發行,上印「臺灣銀行」字樣,法定地位比照國幣。2000年訂頒「中央銀行發行新臺幣辦法」,廢止「中央銀行在臺灣地區委託臺灣銀行發行新台幣辦法」,將新臺幣正式訂為國幣。



[2] 綺色佳小時官方網站:http://www.ithacahours.com/


Mr.Economic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淺談社區網站與行銷應用


PS:這篇文章是發表在青年社區成長雜誌(擔任特派記者)時寫的,是末代UCOM的文章,這篇刊完後UCOM正式劃下句點--解散,同時呢,這篇也是受邀文建會在屏東墾丁講習時,擔任特約講師講的議題,社區行銷當年只是雛形,並未有太大的資源投入,有時候只是曇花一現的個案。


鍾文榮


UCOM53/2001.01.01 特派記者  鍾文榮



傳統的經濟學認為,在資源匱乏的條件下人類的慾望總是會超過可用的資源。因此,在社區資源上,傳統的社區資源即便是「有資源」也是「求」多於「供」。但是,換個角度想,在當今網路資源發達與普及的網路經濟裡,使用者可以無限複製與下載智慧財,網路資源的應用其實是「供」多於「求」的。其中可以發現,若有效地運用網路的普遍性資源,並且視其為社區資源的一環,其實網際網路這個媒體資源是相當有趣的。


在網際網路的運用上,「社區意識」出現的相當早,而有時在網際網路上「社區」與「社群」的意義是等同的。社區網站所代表的基本涵義和最初網際網路發展出社群意識時,其實是非常相仿的。社區網站所具備的功能性條件是「互動」,將社區網站當成是一種可以參與討論的園地及交換意見的中心,社區網站所發出的整體經驗變成是一種互動的基礎與共同參與的平台,而社區的觀念在網路上已是經濟學家探討的重點觀念之一。


運用網路資源做為社區的工具性資源,並透過自我行銷的方式建立互動與共識,首先必須瞭解到顧客(社區居民)想要什麼?透過何種運用方式,顧客關係能夠維持的更持久?假設,每一個認同或參與的社區居民都是一種顧客關係,透過顧客關係管理是社區行銷裡非常重要的一環。


社區為什麼要做行銷?美國行銷學大師Philp Kotler1972年即提出「組織公眾行銷」的概念,認為行銷的概念不只是應用於營利性組織,亦不限於組織對顧客進行市場與非市場的交易,更應該對所有「公眾」進行活動。在邁入21世紀之際,社區營造的範圍也跨越到網際網路上,營造成一個網網相連的社區資訊網。因此,社區除了在垂直面上耕耘社區活動之外,亦可持社區行銷的概念透過網際網路的推展,向外為社區爭取更多的資源。在水平的社區營造經驗分享上,透過網際網路無遠弗屆的傳播功能,將社區經驗分享給其他社區,亦將關心社區發展實務的資源透過網際網路帶入社區。


舉個實例來說,前些時候Mihu團隊(台中縣和平鄉自由村的原住民部落)在網路上發送的一封e-mail,促銷日本甜柿,透過這個實例來看看社區網路行銷的運作:


各位朋友大家好:感謝八月份水梨的直銷,現在,我們要進行日本甜柿的直銷,希望多支持災區水果的直銷。我們採取直銷有幾個原因:


(1) 直接受惠產地農友與消費者。


(2) 我們希望進行的直銷是以公司行號、機關團體、社區為主,特別是社區的部分,我們希望日後可以進行部落與社區的各項交流。


(3) 由於要進行交流活動,我們將農產品的直銷作為社區總體營造的一環來看待,換言之,我們要做的是日後城鄉交流的活動。


從這封e-mail我們可以發現到Miho團隊已經開始使用電子網路促銷該社區的農品,Miho團隊的產品是A級品的日本甜柿,而且從產地到訂戶只要化23天的時間,最重要的是價格只有市價的9成以下。這已經正具備電子商務的基本雛形,電子郵件發揮訊息擴散的作用,如果說Miho團隊能夠再配合社區網站的建置,讓網路上擴散流傳的訊息有個查詢與訂購的「點」,這樣更能夠加強訊息的重點,也能夠讓外界更能夠瞭解到Miho團隊對社區的經營與用心,更能夠從外界得到一些更寶貴的資源!


透過以上的例子,電子郵件在網路上所傳遞的爆發力是不容忽視的,據調查台灣上網人口約為450萬人,平均每個人只要將此信轉給10個人只需轉信7次就可以超越1000萬人次,全台灣上網人口中平均每個人會收到2Miho團隊的e-mail,這就就是網路的魅力。


在「行銷」的定義上,所謂的行銷就是我們設定的特定目標,能夠充分滿足於團體或個人的一種計畫和執行的步驟,這種「特定的目標」可能是一種產品、服務或者是一種想法或概念等等。傳統的行銷學上不外乎4P的探討,我們來探討行銷的運用在社區網站上的一些關鍵要素與步驟:


(1) Product(產品或服務):社區提供什麼產品或服務?


(2) Place(通路):社區提供的產品或服務透過什麼管道讓外界知道?


(3) Promotion(促銷):透過什麼樣的方式提高社區與產品(服務)的知名度?


(4) Price(價格):社區提供產品或服務的價格是多少?


我們再來檢視Miho團隊的例子:


(1) Product(產品或服務):Miho團隊提供水梨與日本甜柿的直銷。


(2) Place(通路):Miho團隊隊發送e-mail透過輾轉的傳遞提供訊息。


(3) Promotion:(促銷):Miho團隊的日本甜柿低於市價9成銷售,3天之內到貨。


(4) Price(價格):不同的包裝5001000元不等。


上述的方式是一種分析的方向,基礎上我們還必須做社區網站行銷的策略過程:


(1) 情境分析:確認與評估設立社區網站行銷的目的與定位。


(2) 目標設定:找出社區的特質。


(3) 行銷計畫:擬定社區網站建構計畫。


(4) 履行計畫:開始規劃進行,並獲得資源。


(5) 控制與回饋:從社區參與中發掘問題並進行修正與回饋。


南部地區很多是農業社區,基礎上來講社區「產品」的特性比較明顯,大多是農產品居多,當然也有一些是屬於景觀或文化型社區,譬如說台南縣白河鎮的蓮潭社區的蓮花就具有「景觀」與「特產」兩項特質,屏東縣萬巒鄉五溝社區就具有「景觀」特質,台南縣內門鄉就具有「景觀」與「特產」兩項特質等等,這些社區也同時在網站上展現彼此的社區特質,這也是社區行銷的一種。


也就是說把「產品」的定義說成「社區特質」會比較充分一點,這也符合行銷的策略方針。這幾個社區除了經營績效優良外,在社區網站上的經營亦是獲得諸多的肯定與仿效,如蓮潭社區在蓮花節這個特定的社區活動,在網站行銷上的運用就相當不錯,更發揮了良好互動性。客家聚落約五溝社區和住民排灣族聚落的比悠瑪社區在對內行銷上就發揮了強大的凝聚力,這其中更大的因素是族群特性的使然,這些方式的應用在社區內部行銷上也依然發揮作用。

Mr.Economic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這篇文章是2001年寫的研究報告,電子商務在當年相當火紅,當然現在也不減。

摘要文章如下,若需全文下載,請至小弟的個人網站下載。

網址如下:http://bigcrab.googlepages.com/Efinal-1.pdf




壹、前言



Internet的崛起帶來資本家的金窟的幻想,也帶來創業家白手起家的機會,多少百年基業的老企業就在這一波網化的波浪中經不起漫天的網際網路、電子商務的衝擊而顯得措手不及,網路少年創業的故事頻頻在這一波網路經濟的潮流中傳頌著,Nasdaq揭竿而起的IPO上竄升的股價,沸騰著每一個創業家、創投業者、券商、投資者,這是一場如夢似真的創意與金錢遊戲,人類史上第一次蔓延最快的產業風暴,就在二十世紀快速末展開。



二十一世紀以降,由於美國的網路股遭受大幅度的向下修正,導致全球的網路風暴開始蔓延,台灣的許多網路公司更是遭到嚴重的波及。因此,許多網路公司重新思考定位,亦有網路公司大幅度修正營運方針,更有很多網路公司在這一波網災之後消失匿蹤。這一次企業家在思考,投資者在思考,社會大眾也在思考,到底網際網路帶來的豈止是一場「本夢比」而已?電子商務帶來企業的機會到底在哪裡?



無可諱言地,網際網路的電子商務世界還是一股世界未來的潮流,一份根據美國Emarkoeter調查機構預測指出,亞洲地區的電子商務營收,在1999年為66億美元,2003年將成長至880億美元。B2C從電子商務市場暫時黯然退下,B2B市場夾鉅額的採購市場大舉進攻E-marketplace電子交易市集。另一份根據Forrester Research的研究報告指出,B2B電子商務市場在2004年將達到2.7兆美元的市場規模,並預期未來五年將有53%的交易將透過B2B電子交易市集來完成。於是我們可以看到美國的Commerce One、台灣的首席電子商務等已大舉進攻這個大者恆大的數位市場。



經濟學有一個笑話:有一位年輕的教授和一位崇尚市場效率的老教授走在一起,年輕的教授突然看到路上有20塊錢,彎下腰想去撿,老教授反而覺得如果真有20塊錢早就別人被撿走了!這個經濟學笑話也著實開了數位經濟的一個玩笑,網際網路的數位經濟市場頭一次這麼切近經濟學的完全競爭市場,沒什麼進入障礙,退出障礙也不高,廠商的訊息充分,消費者的訊息蒐集能力透過網際網路也不遑多讓。有學者指出,電子商務市場很像是經濟學裡頭的效率市場,沒有超額利潤,就像這個笑話一樣,要是路上真有20塊錢早就被撿走了,輪不到自己撿,因此電子商務的創業家所能獲得的只是他的創業家報償(entrepreneurship)而已。



若電子商務只能帶給創業家的創業報償而已的話,似乎策略規劃的意義放入電子商務市場可能就起不了多大作用,沒什麼策略機會,也沒什麼商業價值。機會在這個市場裡很快被抄襲與複製,如果是這樣的話,這一定讓後續的創業家為之氣餒,前頭的創業家為之氣結。但是事實並非全然如此,每一個策略機會都可能像複雜理論裡的那一隻翩然飛起的蝴蝶,世界的那頭可能因此颳起暴風雪,Amazon.com就是那隻蝴蝶,為數位經濟的最佳典範。近期,台灣也有一個網站叫網業家,專門在網路上賣庫存布,利用經濟學上的資訊不對稱,光2001年第一季就有新台幣6,000萬元的營收。



十倍速時代作者安迪‧葛洛夫(Andy. Grove)提到,電子商務改善經營效率與創造新市場的空前能力,正打造一個新的商業社會,並預期五年內全世界的企業都會變成Internet Business。從Internet Business思考開始,找出企業的策略機會,是企業導入電子商務的基本思考所在,才能發展出企業電子商務的商業價值。本文試圖從分析企業內外環境的競爭壓力與限制,並且評估企業本身的體質與定位,建構電子企業的發展策略,利用SWOT的分析模式,結合相關的競爭策略概念,作為企業導入電子商務的評估方向。


Mr.Economic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一堆NB廠商在回收電池,理由無他,不是過熱就是無故自燃,天啊,原來消費者買了危險物品還不自知,筆者年初買了一部ASUS的S5筆電,就送修三次,LOGO還掉了下來,ASUS變成SUS,與總公司協調結果只換了新殼,LOGO不知何時還會掉下來?

這些3C公司不知怎麼回事,在過度競爭之後原來品質也都被犧牲了,消費者只好當冤大頭,故障-送修的模式一直上演,反正廠商又不讓你變成孤兒,可以維修算是對消費者的恩德嗎?還是消費者認為可以送修是廠商的施捨呢?

3C商品已經變成消費品沒錯,但不代表消費者不需要好的品質,故障-送修的阿Q品牌管理政策,除了犧牲品牌信譽,也犧牲了消費者的權益,也造成了客怨,誰都沒利。



新聞請參照下面報導:





日本產品變差 SONY高層也坦承





【編譯王先棠╱報導】





Toyota與Sony最近大規模回收瑕疵商品,使得追求完美的桃太郎憂心不已。



紐約時報指出,在日本,從政府各部會、報紙頭版、電台節目到街頭麵店,「日本製品雄風不再」是最熱門話題,日本人擔心,緊追在後的南韓與中國大陸,有一天會超越他們。



「花了好多年才建立的聲譽,一下子就危在旦夕。」川崎市一家汽車零件廠的車床工三谷和正說。



在美國,不良品回收是家常便飯,很少人關心,但是對於將製造品質視為國家認同重心的日本,召回商品已造成信心危機。



壞消息一直傳來。這星期,東芝公司宣布要召回卅四萬顆Sony公司製的筆記型電腦專用電池。此外,Toyota廿日說,為了改善產品品質,要增聘八千名工程師。



曾把美國品質大師戴明當聖人崇拜的日本,用品質卓越的汽車、相機與電腦征服了全球市場。過去,許多歐美企業主管特地赴日本求師,鑽研品管概念。日本人很難想像,以他們領先世界的工藝水平,產品竟會落到回收的慘境。



這個月,日本經濟新聞在頭版開始了名為「日本能保住品質嗎?」的系列報導。掌管Sony公司電玩事業的久多良木健說:「你若問我Sony的製造能力是否變差了,我想,此時此刻,我必須說是。」



立命館大學經濟學教授佐和隆光說,日本在邁向已開發國家的過程中,「似乎失去了一些重要的東西。」



Toyota汽車前會長(董事長)、日本商界大老奧田碩表示,日本必須全力挽救「日本製造業衰退的競爭力」。他上個月說:「日本缺乏危機意識。」



其實,危機意識已經滲透到日本校園。近年來,新加坡、南韓與芬蘭的學生,考試成績都比日本學生好,日本中、小學的主持者認為,日本教育的標準在下降。



日本的大學則抱怨大學新生不愛讀工程科系,比較愛文學與人文課程,申請進入工程科系的學子逐年減少,將為日本的科學工程發展種下敗因。



也有人抱怨日本企業近年來推動的美式管理制度,是傷害產品品質的元凶。富士通公司就不再純粹依個人績效表現發薪水,他們認為,這種作法有害員工士氣與團隊精神。



東京慶應大學經濟學教授金子勝說:「日本最大的改變也許不是品質下滑,亞洲其他國家已迎頭趕上才是問題。」

【2006/09/23 聯合報】



Mr.Economic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這篇辦公室小品是在88年間寫的,拿來莞爾一下,其中人物皆為虛構。





很多管理專家和企業管理者都認為「激勵」在組織管理上的用處很大,但是在激勵當中所被期望產生的是「動機」,絕非是「壓力」,把激勵的方法搞錯時所招致的除了是管理上的缺失之外,一個管理者的無能恐怕會落入員工背後的笑柄。我這位老闆就在管理技巧上鬧了不少笑話,也虧了他成就我在每日的E-mail上成為我管理論壇的主角,儼然是另一種呆伯特形式的宣洩與文字意識的復仇。








 有一回他上了卡內基一連串潛能訓練回來,一大早就在總經理室等著我們這票孤苦無依的上班族。一早看他打破非得將近中午才來上班的習慣時,心中油然而生的是種種的不安。這回果不出所料,秘書將全公司員工召集到公司門口等候他的點閱,由咱們的工程部連長副理喊口令集合後聽訓。這下他安排的課程是潛能訓練,要把心中的鬱卒與無奈等等負面因素發洩出來,用力的喊出來,照例又是我來示範(我也真夠衰的!)好吧!要喊就把心中所有的怨氣一吐而盡,他出奇地對我相當滿意,「嗯!我們要向他學習!要有精神,要有衝勁!」








 公司裡我擔任的是行銷企劃的工作,他常說我是公司的點子王,但為了維護公司同仁的福祉著想,我一向排斥他主張的餿主意,而我的企劃能力就是有辦法把他一些餿主意轉變成公司同仁的福音。這一次他決定提振我們的自信心與自我潛能,令我計畫出一系列的訓練課程。他舉了一些美國和日本的魔鬼訓練為例,也不曉得他去哪裡參考到這些案例,只知道消息公布之後全公司上下為之人心惶惶。當然,我得不負同仁重託解決此次災難,也實在天助我也,湊巧在電梯裡遇見一位推銷色彈會員卡的業務員,於是靈機一動這次魔鬼訓練營變成了漆彈俱樂營。全公司的人為之振奮,互相籌組隊伍,他第一次感到我們這們振奮,這麼有精神,但他萬萬沒料到他是一人隊伍,也即將成為這些人宣洩的彈靶








 就這樣我們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動員月」,為了達成名目成效好向總部交代,在他參考了幾家公司的作法之後,突然宣佈由管理部擬出精神標語的具體作法。就這樣公司原本富麗堂皇的大門變成海報牆,公司內部凡是有柱子的全都躲不過摧殘,一一張貼完全與公司願景與CIS完全無關的「精神標語」,他更要我們時時刻刻警覺,分分秒秒緊張。更可恨的是竟然連廁所也逃不過他的手掌心,原本唯一清靜可以宣洩情緒的場所也被攻陷褻瀆,光晶亮麗男廁的馬賽克上貼了斗大的「有壓力才會有成長」的標語,我真想捶胸頓足,仰天長嘯啊!隔天我馬上發了一篇E-mail主旨為「大家都吃威而剛」的廁所文學,這下全公司男性同仁恐怕都得集體團購「威而剛」方能再度恢復往日雄風了!【這篇文章討論的是威而剛在組織管理上的效果(笑果)】








 說穿了他只不過是要達到他尊嚴價值的目的,其實一家公司或團隊的績效不是靠外再激勵技巧就可以達成某些程度的目的,基本上是要提升內部的凝聚力與認同感,不當的方法就像是緣木求魚,哪有成效可言!

Mr.Economic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篇辦公室小品,原載於88.08.28工商時報經營知識版,其中人物皆為虛構

拿來莞爾一下吧!














 我這位前任老闆實在適合去念哲學,尤其他的詭變術沒幾個參的透,偏偏遇到我著個邏輯清晰,反應俐落的員工,常常當著他的面說他邏輯錯誤。因此,他常常和其他員工說他實在討厭學經濟的人,而我就是公司唯一念經濟的人! 








 他有句至理名言:「旱地拔蔥」,聽說他參了很久才悟道了!有了幾次經驗之後這次非得好好問清楚他講的是什麼?有何意義?譬如有一次的公司方案執行錯誤,就在檢討會上有見他事後諸葛,說道:「這次執行方案因為某些人評估錯誤,造成許多部門人員鍛(鎩)羽而歸!」全場的人壓抑住爆笑,待他離場後全部哄堂大笑!還有一次召開部門會議,免不了又是一度沒營養的說教,他說:「以前啊!我還沒發跡以前,你們知道嗎?我覺得這社會很『市會(儈)』!」這次他見我滿臉狐疑總算有我聽不懂的地方,他嘆了一聲說我連這種簡單的道理都不知道,虧我還是公司的知識份子。我還是不忘記求證一下,這次我實在忍不住笑出來了!








 除了他的老闆哲學之外,他還會賣弄他的文學才華。有一次照例召開部門會議,又是一頓說教,這回他為了解釋「滿招損,謙受益」的道理,他舉跳高的例子說明,說人要跳的高就要知道先「蹲」的下身段。他反問我知不知道這物理原理,我回答道:「照理論面是沒錯啦!可是就是不能蹲的太低變蛙跳啦!找個彈簧墊之類的不是更輕鬆?」就這樣我又贏得在場同事滿堂彩!








 說實在話他有些可愛,而我又是他公認的死對頭,但是可恨的地方卻遠遠大於前者,但是他今天能坐上這個位置也真有他兩把刷子,然而問題出在於他這個位置能坐多久?他可以每天苦思這個問題,然後每隔一陣子就在辦公室裡換位置搞方位,口中唸唸有詞都是風水不好。地理師說要一定要坐「龍邊」這樣才會發,壓制住員工不會造反(他總以為我們會造反),就這樣他最高紀錄換過八次方位,八卦所有方位都換過啦,這樣他總該發了,但萬萬想不到好戲卻在後頭準備上演!








 他的小氣是公司出了名,每次出差都是我最痛苦的時候,用餐總是到小攤販混過一頓,然後一定是交代老闆什麼都多一點,還可以吃到一半跑去找老闆抱怨說不是太鹹就是太淡,這樣他就可以大搖大擺的吃兩人份,逼得我們只好自掏腰包找地方解決!最後,回公司馬上跑去找財務申報他剛剛的誤餐費,我們才知道請客是假的有夠噁心!不只如此,平常不論看到我們員工是發喜餅或者下午茶點心,他一定要求每樣都送到他辦公桌,夠奇葩了吧!連我們桌上的咖啡、茶葉、盆栽、辦公用品也都難逃他的魔掌,但是他從未發現他喝的咖啡是三合一(我們是喝原豆研磨咖啡),茶葉是回沖過的喔,這叫做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有一回會議中他下了一道指示:「我相信各位的專業,雖然這個方案是錯的,但是我們要從錯誤中學習,我們就是要有本事知道什麼是錯的,然後我們就有本事告訴別人怎樣做才對!」天啊!這又是他的詭辯。








 他總是覺得要找精明能幹的員工,要分層授權、尊重專業,然是卻又怕員工知道他學歷不高,專業度不足,又想要牽制員工,而他的策略就是「遠交進攻」,聯合次要幹部打擊主要幹部!但是公司員工就是那幾個,玩來玩去的組合模式就是這幾組,總有揭穿的一天。但員工彼此之間默契上一定是這樣:








 PeterTom,


剛剛老闆講你的壞話!








 Tom:喔!大概猜的出來,他前幾天說你不尊重他,要炒你魷魚,Peter








 天啊!竟有如此的老闆,有唯有在這等老闆的領導之下,我們才可以力行辦公室極機密法則:Dilbert


principle
(呆伯特法則)。我還記得他的螢幕保護程式是呆伯特,他還問我呆伯特是誰?誠如他那句至理名言,他是「旱地」,我們是「蔥」,環境總有我們的生存之道,這點他萬萬沒想到!

Mr.Economic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